中國

東盟
東盟能源轉型關口,中國的角色日益關鍵

東盟能源中心執行董事拿督阿卜杜勒•拉齊布•達伍德表示,中國在擴大可再生能源、跨境輸電和實現電力交易成長等方面的經驗對於東盟破解目前的挑戰具有參考意義。

中國
日本產業崛起和日美貿易摩擦

李海燕:日本經濟與科技在崛起過程中,日美貿易摩擦也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在不能平等對話的情況下,日本如何應對?

光伏
中國分佈式光伏經驗爲東南亞鄉村能源發展提供借鑑

能源基金會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聯合發佈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農村光伏市場已吸引從私募股權到大型國有公用事業等多元投資者,在部分地區,年化回報率達 8%–10%。

貿易戰
中美貿易協議難改「圈層」格局

陳稻田:針對4月份以來的貿易戰升級狀況,5月中國獲得了一個不錯的條件。但放在更大視野下,中國對美貿易條件仍然不容樂觀。誰能左右川普?

美國
「美國優先」助推中美歐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陳世淵:「美國優先」和中美歐「三足鼎立」格局都正在形成,國際經濟秩序面臨冷戰結束後最大的變革。「三足鼎立」格局將對「美國優先」形成有力制約。

關稅
關稅戰臨時停火,資產如何配置?

黃凡:中美博弈及貿易大戰不會輕易消停,在博弈中尋找共識以實現不同經濟體間的互補共存,是大機率事件。投資人應把握時機做好多元化資產配置。

關稅
不能低估中美貿易談判階段性成果

沈建光:中美階段性協議緩解了「硬脫鉤」衝擊,但後續仍然有很多挑戰。雙方的經濟都需要轉型,中國推出擴大內需的政策和改革依舊「時不我待」。

關稅
談判超預期,中美關係能否迴歸正常

徐瑾:關稅回落,中美貿易能否回到過去?關稅戰雖然搶鏡,但畢竟只是一次戰役,對於中美關係來說,可能即將迎來一場漫長的轉變期。

消費
關稅戰之下,重新反思消費迷思

徐瑾:消費不振似乎是中國經濟一大迷思,消費真的需要鼓勵嗎?東亞爲何消費偏低?民企不振,消費不過是無源之水,難以復甦。

關稅
關稅鐵幕落下:全球「去槓桿」?

周浩:川普政策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導致了任何理性的分析,都可能出現極大的偏差。關稅能讓製造業迴歸麼?貿易戰向金融戰的演變,如何防備?

貿易
川普關稅的漏洞假設和虛假願景

朱長征:川普敢於針對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起關稅大棒,不惜拋棄二戰以來美國一直維繫的國際經貿規則,以致引發股市債市恐慌拋售和金融市場劇烈動盪,我們仍不得不查究他發起關稅戰的思想源頭。

關稅
關稅戰背後的硬政治迴歸

徐瑾:關稅戰已經回到硬政治博弈,軟性的輿論戰意義不大。貿易本質上屬於無限遊戲,而地緣政治可能就是零和博弈。中國應以長期主義的眼光對待當下棋局。

關稅
關稅如何影響美國通膨

吳金鐸:關稅不僅直接影響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也間接影響美國通膨預期,進而影響美聯準政策。如何評估美國對華關稅的通膨效應及可持續性?

美國
關稅與美國的「雙降」:一個可能的後果 (上)

陳稻田:從川普的關稅,如何看美元霸權?美國例外的根源是什麼呢? 除去科技創新等原因,最重要的應該是美國的內需強勁。

關稅
中美貿易戰2.0對供應鏈的衝擊

邢予青:美國對華10%的關稅,看似低於川普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實施的25%的關稅,但對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的實際影響會非常大的。

關稅
北美自由貿易陷入困境

周子衡:白宮的關稅政策不僅僅侷限在平衡貿易方面,還有著更爲複雜的政策動機或目標。認識至此,有助於理解與把握當下貿易戰的烈度、廣度與永續性。

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前景的經濟角度觀察

馬曉野:美國總統選舉塵埃落定,對中美關係意味著什麼?中美經貿關係在過去的八年中,幾乎成爲其他各項關係的摩擦和鬥爭的「石敢當」,談判前途何在?

川普第一任期加徵關稅推升美國通膨了嗎?

吳金鐸:川普第一任期開啓的關稅大棒是否推升了美國通膨,以及大國情形下關稅的經濟效應如何,這些問題關係到川普2.0時期關稅威脅的可信度。

爲什麼歐洲羨慕美國「產業政策」?

圖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歐洲看來,美國幾十年來一直在推行一套非常有效——儘管未被承認——的產業政策。

退休
漸進式延遲退休的世代公平問題

劉遠舉:生存資源應該向下一代傾斜,這在家庭中,是毫無問題的行爲模式,但當它變爲一個公共議題時,傾向卻發生了變化。

高考
農村考生填志願:沒聽過的專業和買不到的「張雪峯」

胡馨兒:只要市場在變,政策在變,資訊差就會一直存在。當志願填報變成一門好生意,縣中的學生仍然在喫力地追趕變化,或者接受自己已經被落在鴻溝一端的現實。

詠竹坊
持續燒錢的哪吒,急謀上市集資補血

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已申請在香港上市,以其價格實惠的汽車瞄準國內外客戶。

人口
上海生育率低於南韓,人口危機何解

徐瑾:低生育率由來已久,原因何在?比起口惠而實不至的催生聲浪,政策導向更應該改變。人多人少不是關鍵,核心在於理解人不僅僅是工具。

教育
複雜世介面前,需要培養學生處理敏感議題的能力

徐海娜:從鍛鍊學生討論敏感議題的能力開始,讓他們天下事,事事關心,真正能夠做到開放式地討論任何問題.

能源
每週時事分析:中俄蒙天然氣合作不僅是錢的事

曹辛:中國能源進口,第一重要的是安全。就中俄天然氣管道的修建來說,客觀上最安全的辦法就是中俄兩個鄰國直接將管道連接。

中國學校出海的吉利模式

肖經棟:馬來西亞成功從留學輸出國轉爲輸入國,很大程度上是跟其教育長期與留學以及國際教育密切相關。中國國際教育與之有比較多的類似之處。

中美關係的五個階段(下)

鞠建東、侯江槐:基於中美歐三足鼎立的全球經濟基礎,或催生人民幣、美元和歐元三足鼎立的國際金融體系及三足鼎立的全球治理體系。

詠竹坊
開店未達標,Tims天好急起直追

Tims天好中國旗下Popeyes實現目標,但Tims天好咖啡目標落空。

從國家能力看中西大分流(一)

馬德斌:與西歐相比,清朝稅收收入水準卻比較低。清政府爲什麼不把他們的絕對權力轉化爲稅收呢? 有限的財政能力並非近代早期的中國所獨有。

ESG
中國成爲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

David Atkin:我們呼籲政策制定者在2025年之前開始在整個經濟範圍內將ISSB標準標準納入法律,制定一個時間表對於監管機構來說非常重要。

詠竹坊
百勝中國謀劃後疫情時代的大擴張

肯德基和必勝客的中國營運商計劃將門店數量增加近50%,到2026年達到 2萬家。

中國
專家網路諮詢公司GLG裁減在華員工

中國以國家安全爲由加強對諮詢行業的審查,總部位於美國的GLG格理成爲最新一家在華裁員的盡調公司。

「華盛頓共識」加速轉向,中國如何應對?

沈建光:美國正顛覆著「華盛頓共識」的理念,世界經濟格局將如何演變,中國將面臨什麼挑戰?經濟政策還需要在四方面加快推進。

半導體
Lex專欄:低迷需求比中美角力對三星影響更大

南韓晶片製造商的投資者擔心被更深地捲入美中爭鬥。這種擔心並沒有錯。但對他們來說,圍繞美光的爭端不會在財務上產生實質性影響。

印度
印度超越中國成爲全球第一人口大國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印度人口已突破14.28億,略高於中國的逾14.25億。

詠竹坊
自動駕駛技術降溫,福瑞泰克仍獲青睞

這家自動駕駛技術新創公司在B輪融資中籌集約1.5億美元資金,分別爲去年11月的1億美元和上月末的3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