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生活成本壓力緩解,Z世代飲酒熱情回升?

一項最新調研顯示,Z世代消費者的飲酒行爲變得更加普遍,這對年輕人禁酒導致酒業衰退的說法提出了質疑。

研究:USAID經費削減到2030年可能導致1400萬額外死亡

最新研究警告稱,大幅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經費將逆轉在防治愛滋病毒/愛滋病、瘧疾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

人口
英國幾乎「每間教室裏都有一個孩子」是試管嬰兒

這相當於每32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出生,英國冷凍卵子的數量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網球
網球運動轉戰TikTok,開拓「造星」與「圈粉」之路

所謂TikTok一代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收入也較少,但他們是收視率的未來。

科學
研究警告:人口低估威脅公共政策

科學家警告稱,一場被忽視的全球性人口低估危機正威脅著從學校建設到疫情應對等各項政策的有效性。

人口
經濟學家敦促日本使用更悲觀的人口預測

日本2024年的出生人數比對2039年出生人數的預測中值還要低。

人口
調查:五分之一的人想要更多孩子但不敢生

聯合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包括工作不穩定在內的經濟壓力是生育的最大障礙之一。

「我被騙了」:高薪外籍員工在規則變更後重新考慮與英國的關係

在大臣們延長獲得永久居留權等待時間後,白領專業人士擔心自己會被「長期擱置」。

人口
健康的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有益

賈爾斯:OECD在25年前預測,隨著「嬰兒潮一代」退休,發達經濟體的就業率將會下滑,然而隨著人們工作年限延長,就業率卻不降反升。

正在教七歲孩子理財的30歲會計師

阿比蓋爾•福斯特表示,我們必須從小開始,才能確保下一代具備理財頭腦。

雅馬哈瞄準中國老齡人口,推廣薩克斯的魅力

樂器製造商希望,退休人羣對薩克斯管和吉他興趣的成長能夠抵消鋼琴銷量的下滑。

保險
中國老齡化人口推動保險業發展

壽險與健康險公司受益於長期人口趨勢紅利和人工智慧革命。

健康
世衛組織:各國必須加大力度解決預期壽命差距問題

在縮小最佳和最差表現者之間的差距方面,進展未達到目標。

Z世代正引領重返辦公室的潮流

數據顯示,年輕員工比嬰兒潮一代更渴望面對面工作的聯繫和日常工作。

就業
企業警告稱,英國可能面臨職場「失落的一代」

英國商會稱,官方數據顯示近100萬16至24歲的英國年輕人不在教育、就業或培訓狀態中,這引發了僱主的擔憂。

人口
義大利出生率創新低 梅洛尼難阻人口下降

在人才外流激增的同時,義大利的新生兒數量下降2.6%。

投資
調查:30%的Z世代人羣在大學時就開始投資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最新調查,近三分之一的Z世代人士在成年早期就開始投資,相比之下千禧一代的這一比例只有15%。

中國人捨得在老齡寵物身上花大錢

人口結構的轉變突顯了中國龐大消費市場中的新興機遇。

人口
激烈的學業競賽迫使南韓半數6歲以下兒童上補習班

不斷上漲的教育成本和激烈的競爭給家庭帶來壓力,並加劇了人口危機。

「嬰兒潮一代」邁入75歲大關,日本有何應對之道?

日本已經有16.8%的人屬於75歲及以上的「後期高齡者」羣體,大規模老齡化的現實影響突然變得更加顯著而劇烈。

生育
中國政協委員建議降低法定結婚年齡以促進生育

陳松蹊提出,將中國法定結婚年齡從男性22歲、女性20歲降低至18歲,並提出現金補助和醫療支持等其他鼓勵生育的措施。

2024年日本出生人數降至125年來最低

儘管日本政府努力提高生育率,但2024年日本出生嬰兒數量較上一年減少了5%。

人口
南韓生育率九年來首次上升

新冠疫情後南韓結婚人數激增,引發了人們對該國人口狀況可能已經好轉的希望。

人口
中國的婚姻難題:年輕人少了,結婚的人少了

人口老齡化、出生率下降以及厭婚現象加劇了中國面臨的人口挑戰。

老齡化
中國增開「銀髮列車」以促進消費

面對人口老齡化和經濟成長放緩,中國將增開面向老年遊客的「銀髮列車」,以促進消費、提振經濟。

人口
「瀕臨滅絕」:南韓第二大城市擔心人口災難

在這個生育率全球最低的國家中,釜山的人口縮減速度比其他任何大都市地區都要快。

人口
肯亞:洞察非洲人口未來的視窗

這個年輕的大陸也無法免受全球生育率下降趨勢的影響。

人口
嬰兒缺口:政客希望增加生育,但政策未見成效

各國政府提供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激勵措施以鼓勵生育,但生育率仍在持續下降。

Z世代美國人正在遠遠甩開他們的歐洲同齡人

西方的千禧一代在經濟萎靡中團結一致。他們的後繼者卻不那麼團結。

年輕人社交大幅減少,這可能已經損害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面對面交流的減少是否能將幾個現代謎團聯繫在一起?

人口
出生率下降引發生活水準急劇下降的前景

報告稱,人們需要生產更多產品、工作更長時間,以彌補女性生育率下降帶來的成長缺口。

老齡化
投資、消費和就業——老齡化社會的變化

Jason Li:世界各國的人口都在老齡化,在投資、消費和就業,乃至政府政策的方面,都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社會變化。

爲什麼倫敦40歲以上人口的生育率最高?

住房成本、職業重心和試管嬰兒的可及性促使倫敦的人們推遲生育。

關係衰退正在全球化

單身人數的增加正成爲出生率下降的關鍵驅動因素。

人口
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增進父親「待遇」可提高生育率

人口決定命運。經濟學家克勞迪婭•高汀認爲,「一躍進入現代化」的國家更容易出現低生育率,提倡父職或許有益。

研究發現「夾心照顧者」長期承受心理健康損害

研究發現,需要同時照顧子女和年邁親屬的「夾心照顧者」,長期承受著糟糕的身心健康狀況。專業人士稱,這一不斷擴大羣體需要得到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