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

生育
中國政協委員建議降低法定結婚年齡以促進生育

陳松蹊提出,將中國法定結婚年齡從男性22歲、女性20歲降低至18歲,並提出現金補助和醫療支持等其他鼓勵生育的措施。

ChatGPT
ChatGPT橫空出世,還需要鼓勵生育嗎?

馮鬱青:在AI發展的背景下,擁有大規模的就業人口未見得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AI有可能取代人力,成爲未來創新,發展的最大動力。

生育
中國內地輔助生殖規定促使單身女性奔赴香港

由於中國禁止單身女性凍卵,許多內地女性選擇到香港等地凍卵,不過在人口危機下,社會上出現了要求對單身女性開放凍卵的呼聲。

女研究生休學生子,爭議背後的軟階層焦慮

徐瑾:生育是個人自由,也是經濟學決策。從王漫妮拒婚留學到女研究生休學生子,社會心態發生了什麼變化?內卷之下,可能性讓位於確定性。

生育
老有所養,少不多生

古堯:經濟學家認爲經濟差導致低生育,政策方認爲 「老齡化」下要加快養老建設,社會學家則認爲是因爲「內卷化」;低生育率真那麼糟糕麼?

奶粉
高盛:全球嬰兒配方奶粉市場面臨5年零成長

高盛預測未來5年中國嬰兒人口將以年均7%的速度下降,它對配方奶粉行業的展望已經轉爲負面。

生育
人口經濟學:是時候正視人口週期了

徐瑾:催生輿論一波波襲來,但人口週期是長週期,其軌跡不易更改。什麼因素在決定生育?經濟學如何看人口問題?如何讓軟階層真正敢生?

醫學
凍卵能被視爲一種保險嗎?

凍卵行業鼓勵女性將其服務視爲一份保單,號稱讓女性掌控自身未來,但凍卵費用昂貴,手術具有侵入性,而生育成功率不到五分之一。

高盛:中國寵物支出將戲劇性成長

這家美國投行闡述了投資中國寵物市場的理由,指出中國9200萬隻寵物貓和9200萬隻寵物狗的飲食將從剩菜轉變爲貓糧或狗糧。

生育觀念改變,要從大城市開始做起

劉遠舉:當一個大城市中產家庭想生育二孩三孩,尋求增加居住面積時,在現行的購房積分貸款環節中,增加的成本遠高過其他育兒優惠政策之和。

人口
中國全面放開生育的攔路虎

鄧聿文:四個因素構成了中國全面放開生育的攔路虎。而在這些因素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政府根深蒂固的管控思維。

生育
疫情後更多美國女性考慮成爲單身母親

疫情促使一些女性加速自己的生育計劃,選擇成爲單身母親。主動選擇當單身媽媽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正在上升。

代孕
代孕合法化問題辨析

鄧琳:代孕是科學技術,本身無善惡。希望未來某一天,代孕這一手段能在健全的法律監管下,在規範化的醫療機構中發揮其用武之地。

代孕問題冷思考

劉遠舉:倫理是多變的,自由與權利比倫理來的更爲久遠、自然、更爲恆定,也更爲具體。

高齡產子不該被譴責

劉遠舉:60歲不能生孩子,窮人不能生孩子,弱者不能生孩子,這都是社會達爾文主義。

匈牙利
匈牙利政府出臺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生育

育有四個或四個以上子女的匈牙利婦女將永久免徵所得稅,此舉意圖在不接受移民的情況下解決人口減少及勞動力短缺問題。

人口
低生育率探因:房價過高還是社保不足?

張林:一個流行論斷是,高房價和還貸壓力是導致中國人生育意願降低的罪魁。但找錯了原因,也將很難找到正確解答。

女性
「坐月子」:先進,還是愚昧?

蘇婭:中國產婦「坐月子」傳統如今備受爭議,但歐美髮達國家對女性產後康復的重視卻剛剛開始。

生育
中國新媽媽爲何青睞昂貴的月子會所?

蘇婭:注重產婦護理,避免隔代分歧,月子會所在中國發展迅猛。但行業標準缺位也爲這個新行業帶來了隱患。

人口
西方男性精子數40年減半,敲響生育警鐘

男性精子數量減少加上夫婦日益推遲生育——經常推遲到女性30多歲、生育能力下降的時候——對現代西方社會的自然受孕構成了雙重打擊。

科學
英國首批「三親嬰兒」有望2018年誕生

英國監管機構正對線粒體置換療法的安全性進行評估,若能如期通過,英國將誕生擁有兩名女性和一名男性DNA的嬰兒。

墮胎
如何關懷經歷墮胎的女性?

青年女權行動者肖美麗:有墮胎經歷的女性需要的不是以哭訴「殺掉孩子」的方式來談論墮胎。應關心的是如何去除墮胎汙名,如何創造更友好的環境來支持女性的選擇。

上環風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上環這種避孕方式本來「無辜」,只因爲在中國常被強制使用,讓很多人痛恨。一場微網誌論戰後,我自己去上了個環,想證明它並非那麼可怕。

獨一代
生而不養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姚遠、實習生許可:中國許多「獨一代」的父母們有大包大攬的「寵溺」慣性,他們把養育孫輩看成是理所當然的自己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