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杏林守望者

上環風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上環這種避孕方式本來「無辜」,只因爲在中國常被強制使用,讓很多人痛恨。一場微網誌論戰後,我自己去上了個環,想證明它並非那麼可怕。

最近我在微網誌上科普,介紹避孕常識和產後各種避孕措施的利弊。我說:「哺乳期避孕首選避孕套或上金屬環。」我不建議口服避孕藥或者藥物環,是因爲藥物可能導致激素進入乳汁、影響哺乳;而哺乳期即爲安全期的說法是不科學的,因爲哺乳期即使沒有月經,也會有偶發排卵;事後緊急避孕藥只能作爲緊急補救措施,不能作爲常規手段,而且也可能影響哺乳。

我的話頓時引來罵聲一片。有人勃然大怒,數落上環的種種壞處,還夾雜了對我的人身攻擊,末了加一句:「上環好,有種你上一個?」

我也真是「軸」,還真的就去上環了。算算生理週期,微網誌吵架那天,剛好適合放環,於是我抽血驗尿做B超,拿著結果,興沖沖跑去找計劃生育組的教授放環。教授問我爲啥,我想了想,總不能說是因爲跟人賭氣吧?於是說出兩個理由:「一可以避孕,二還可以親身經歷放環的操作和副反應、增加臨牀經驗,將來能更好地與病人溝通,何樂而不爲?」

您已閱讀26%(377字),剩餘74%(10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杏林守望者

章蓉婭,醫學博士,新晉「辣媽」,畢業於清華大學及北京協和醫學院,現就職於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在微網誌上記錄工作和生活點滴,被譽爲國內孕產育兒科普先鋒,2011年新浪親子「微網誌達人」(@協和章蓉婭)。「杏林」一詞源自三國董奉行醫濟世的故事,後代指醫道。從醫路上痛並快樂著,但無論有何荊棘,願以樂觀心態堅守,做一個「杏林守望者」。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