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守望者

上環風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上環這種避孕方式本來「無辜」,只因爲在中國常被強制使用,讓很多人痛恨。一場微網誌論戰後,我自己去上了個環,想證明它並非那麼可怕。

「母乳保衛戰」爲何淪陷?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抹黑母乳」的各種傳言不斷、新媽媽們在公共空間哺乳困難、加上奶粉公司的強大攻勢,讓許多新媽媽輕易向奶粉投降了。

誰動了我們的乳酪?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三聚氰胺事件讓中國國產奶粉幾乎全軍覆沒。信奉「最貴就是最好」的年輕媽媽們,最安全的其實還是母乳。

選擇適合孩子的「起跑線」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不少朋友趕在9月前把孩子剖腹生出來,只為讓孩子早上一年學。但過早上學,可能讓孩子在「起跑」之後後繼乏力。

「號販子」背後的經濟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爲何醫院的號販子屢禁不止?只因利潤太高!我一上午10個號,每個號5塊錢,號販子只需50塊錢的成本,就能坐收5950塊的回報。

行醫路上理想與現實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做醫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忍得住痛苦。堅守之後,回報必然很豐厚,但過程中首先要經歷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磨難」。

閒話體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朋友對單位組織的體檢提出各種疑問:測量身高體重血壓脈搏,是否只是走過場?體檢醫生能有好醫生嗎?不如自己花錢另做體檢?

樂觀是一劑良藥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病房是個小社會,我在這裏接觸來來往往的病人,他們心態各異,有絕望自殺的,也有堅強面對的,樂觀者的療效往往比悲觀者好很多。

生病就得去醫院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醫療科普與家庭醫生的缺失,讓很多中國人動不動跑醫院,不僅折騰奔波,花錢多,還可能交叉感染,醫患關係惡化更會導致「過度檢查」。

閒話中美醫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美國醫生技術超前、規範負責、又從不拿紅包,爲何我在美國定居的朋友卻要回國看病,而且堅決反對中國借鑑美國式的醫療模式?

病人要不要給醫生送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中國的病人給醫生送禮,一般有四種情況,最普遍的是謀求特殊照顧和跟風。這兩種送禮都該儘量杜絕。索要禮物的醫生則應該受到嚴懲。

收禮的故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從見習醫生、實習醫生到正式醫生,我收到過的病人的禮物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從病人親自納的鞋底、畫的畫,到大蒜、小米和詩歌。

讓醫生與病人並肩戰鬥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哈爾濱發生又一起惡性傷害醫生事件,讓我痛心。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明白,醫生和患者共同的敵人是病魔,而非彼此。

讓醫生有尊嚴地活著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我的同學或同事中,離開醫療行業的越來越多,不少醫學院也開始招不進學生。要讓醫生們有尊嚴地活著,首先就要提高他們的收入。

天價月嫂的價值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月嫂良莠不齊,但身價動輒上萬,遠遠「貴」過我這樣受過多年專業培訓的醫生,不禁讓人感嘆,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

生孩子:順產還是剖腹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中國近50%的剖腹產率高居全球第一,除了醫學上的原因外,惡劣的醫患關係是其根源(此文爲新設專欄《杏林守望者》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