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杏林守望者

病人要不要給醫生送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中國的病人給醫生送禮,一般有四種情況,最普遍的是謀求特殊照顧和跟風。這兩種送禮都該儘量杜絕。索要禮物的醫生則應該受到嚴懲。

在上一篇專欄裏,我聊了許多醫院裏收禮送禮的奇聞異事。在這篇中,我想探討一下病人送禮背後的心態,以及該不該送禮。

先說一個頗爲典型的例子。我一朋友因爲胎兒畸形要引產,住院四天一直沒給做,她和家人都認定有潛規則,醫生故意爲難他們,非要我替他們送禮或者送紅包。而實際情況是,朋友有陰道炎症,需要首先用藥治療直到炎症消失才能引產,否則容易繼發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影響她將來生育。結局是:禮物紅包都沒送,順利引產出院。

我並不反對病人送禮表示心意。我自己就曾經收到病人畫的畫﹑親自納的鞋底﹑親手做的手機掛墜﹑水果﹑泡麪﹑飲料,甚至便當﹑醋﹑大蒜 ......我認爲,當禮物表達的是發自內心的感謝,送禮就是對醫生的肯定和鼓勵,這是能幫助醫患關係良性循環的催化劑。要是一個醫生行醫一輩子,都沒個病人送禮,只能說明他挺失敗的,說明他沒個病人惦記、沒個病人感謝他。

您已閱讀19%(371字),剩餘81%(15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杏林守望者

章蓉婭,醫學博士,新晉「辣媽」,畢業於清華大學及北京協和醫學院,現就職於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在微網誌上記錄工作和生活點滴,被譽爲國內孕產育兒科普先鋒,2011年新浪親子「微網誌達人」(@協和章蓉婭)。「杏林」一詞源自三國董奉行醫濟世的故事,後代指醫道。從醫路上痛並快樂著,但無論有何荊棘,願以樂觀心態堅守,做一個「杏林守望者」。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