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醫生在大流行病面前被迫扮演上帝

斯蒂芬斯:新冠肺炎蔓延的速度已經超過了醫療體系的現有承載能力,醫生不得不做出選擇——救誰的命?

冠狀病毒候選疫苗有望在16周內開始臨牀試驗

美國醫生哈切特領導的流行病防疫創新聯盟力求在16周內至少有一種疫苗可以投入第一期臨牀試驗,測試人體對它的耐受性。

醫療
爲什麼「醫鬧」成了中國特色?

一百多年前,美國醫院也遭遇了今天中國醫療機構面對的問題,伴隨著「以患者爲中心」理念不斷普及,推動美國醫療行業和醫院發生了巨大進步。

醫生「去職業化」帶來的信任危機

邵鵬:「去職業化」導致中國社會中醫生羣體處境尷尬並且面臨整體信任危機,此弊端已經凸顯,恐怕貽害無窮。

速讀
醫生纔是社會地位最高的人?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社會精英們,更願意從事金融、諮詢行業的工作,可當人類危機產生的時候,受到保護的可能是醫生和科學家。

速讀
中國醫生「慌」又「荒」

一位自稱「基層醫生」的網民在健康界(Cn-healthcare)網站上評論道:「我們每月拿回家的薪水少得可憐……我覺得我們被逼成爲賣藥的了。」

醫療
中國五年健康規劃受制於醫生短缺

中國計劃2020年醫生總數增加近40%,但醫學畢業生因薪資低、工作強度大而選擇其他行業,使該計劃面臨嚴峻考驗。

醫生
中西方醫生地位迥異

中國醫生工作辛苦、待遇差,還有被病人及其家屬辱罵甚至毆打的風險,這與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情況形成鮮明反差。

「號販子」背後的經濟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爲何醫院的號販子屢禁不止?只因利潤太高!我一上午10個號,每個號5塊錢,號販子只需50塊錢的成本,就能坐收5950塊的回報。

行醫路上理想與現實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做醫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忍得住痛苦。堅守之後,回報必然很豐厚,但過程中首先要經歷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磨難」。

樂觀是一劑良藥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病房是個小社會,我在這裏接觸來來往往的病人,他們心態各異,有絕望自殺的,也有堅強面對的,樂觀者的療效往往比悲觀者好很多。

閒話中美醫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美國醫生技術超前、規範負責、又從不拿紅包,爲何我在美國定居的朋友卻要回國看病,而且堅決反對中國借鑑美國式的醫療模式?

病人要不要給醫生送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中國的病人給醫生送禮,一般有四種情況,最普遍的是謀求特殊照顧和跟風。這兩種送禮都該儘量杜絕。索要禮物的醫生則應該受到嚴懲。

收禮的故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從見習醫生、實習醫生到正式醫生,我收到過的病人的禮物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從病人親自納的鞋底、畫的畫,到大蒜、小米和詩歌。

讓醫生與病人並肩戰鬥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章蓉婭:哈爾濱發生又一起惡性傷害醫生事件,讓我痛心。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明白,醫生和患者共同的敵人是病魔,而非彼此。

醫生
醫生不必懂太多

英國南約克郡醫生哈里森:隨著一名醫生業務長進,其醫學知識也會成長,但新增的知識越來越多地集中於某一特定領域。因此,一些不太常接觸到的器官和病症開始變得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