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醫療

爲什麼「醫鬧」成了中國特色?

一百多年前,美國醫院也遭遇了今天中國醫療機構面對的問題,伴隨著「以患者爲中心」理念不斷普及,推動美國醫療行業和醫院發生了巨大進步。

「醫鬧是中國特色」,全球知名醫療機構——約翰•霍普金斯醫療集團國際部總裁查爾斯•維納(Charles Wiener)在日前舉行的2019首屆中美醫院合作峯會上語出驚人。

在他看來,全球範圍內,中國的「醫鬧」問題都很突出,這反映出中國的醫療機構最亟待提升的就是「患者體驗」這方面。醫療工作者長期從事機械的治療模式,更多是把患者當做疾病來對待、而非當做需要被傾聽和理解的人來對待。一百多年前,美國的醫院也遭遇了今天中國醫療機構面對的問題,但伴隨著「以患者爲中心」的理念不斷普及,推動美國醫療行業和醫院在過去一個世紀發生了巨大的進步,「中國也有這樣的潛力」。

在接受FT中文網專訪時,查爾斯•維納不僅詳細闡述了他的「患者體驗」理念,而且還給中國的「醫鬧」難題開出了藥方:首先要對醫療工作者進行培訓和制定規範流程,就像是迪士尼的員工一樣,讓醫院能夠帶給患者溫暖;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醫院評分體系,患者可以像在網上選擇餐廳一樣考察醫院,醫院也獲得更多患者反饋來提升自己;中國並不缺少醫學生學生,更多人才被流失掉了,應該開放更多醫療市場機會,讓醫學人才始終留在醫療產業當中。

您已閱讀11%(478字),剩餘89%(37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