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10週年

金融危機十週年:監管科技能應對危機麼?

張彧通、王丹:現代金融危機中,科技因素總難以擺脫關聯;現代金融發展其實就是利用科技不斷對抗反身性的過程,最終目標是實現均衡。

2018:金融危機十週年祭

許小年:鑑於資產負債表的重要性,中央銀行對貨幣政策應慎之又慎,特別要注意避免貨幣和信貸超發,防止將貨幣政策當作調節經濟方向盤。

金融危機十週年:爲什麼窮人最受傷

徐瑾:回到金融危機源頭,危機開始於房子,核心也在於房子,甚至是房貸導致了這次大衰退。中國能從美國經驗中汲取什麼教訓?

預防措施無法阻止下一場金融危機

韋伯:危機往往發端於尚未完全認清的風險。旨在使金融體系更安全更具韌性的措施必須輔之以一套危機干預工具。

一個分析師眼中的金融危機這十年

蕭齊:十年前,我在FT辦公室裏見證了金融危機最跌宕起伏的幾個月。往後十年間,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國在世界影響力的變化,尤其是在金融市場。

中美貿易戰:子彈還在飛

徐瑾:貿易戰國內遇冷,是審美疲勞還是認識不足?不說政治外交影響,僅僅就經濟影響而言,貿易戰負面影響也許並沒有被足夠認知。全球化出現逆風,如何應對?

金融危機十週年:美國銀行業重新崛起

金融危機前,歐洲前五大銀行的淨利潤之和比美國前五大銀行高五分之一。誰也不曾想到,金融危機十年後,局面完全顛倒。

我在雷曼破產中的幼稚角色

加普:10年前,我曾撰文建議時任美國財長鮑爾森不要拯救雷曼兄弟。我錯了,事實證明干預是必要的,儘管非常痛苦。

FT社評:金融危機十年祭

當今甚囂塵上的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正在削弱曾經幫助遏制了上一場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體系,從而使下一場危機更糟糕。

那斯達克:挪威交易商違約造成重大損失

奧斯造成那斯達克清算所會員出資成立的1.66億歐元共同違約基金損失三分之二,即1.07億歐元。監管機構勢必對此展開調查。

西方失去的十年與中國挺進的十年

斯蒂芬斯:對中國而言,2008年金融危機是意外的好運。它標誌着美國設計的國際體系以及貫穿華盛頓共識的自由市場世界觀都崩潰了。

銀行業需要更高職業標準

巴伯:銀行業需要設置更高的職業標準,通過展示新的專業精神以及銀行的存在是爲了服務整體經濟,來贏得更廣泛的公衆信任。

2008年金融危機的五個意外結局

邰蒂:如果你回顧這10年來金融業的演變歷程,相對於雷曼兄弟破產後那段恐慌時期的主流敘述,至少有五個地方令人意外。

下一場金融危機會在什麼時候發生?

魯比尼、羅薩:全球經濟擴張可能會在今年和明年繼續,然而有幾個因素使得到2020年可能會出現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的狀況。

親歷「雷曼危機」會如何影響職業生涯?

十年前,他們剛剛在雷曼兄弟公司開啓自己的職業生涯,隨後那場被載入史冊的破產案,深遠地影響了他們的人生。

金融危機中那條我沒有報導的新聞

奧瑟茲:十年前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我曾故意向讀者隱瞞了重要的資訊,十年後,我需要討論一下這件事。

前雷曼首席行政官:雷曼本應得到紓困

弗利德海姆:我們的感覺就像受傷的獅子爬上大樹以逃脫一羣鬣狗的追逐,而結果只是讓樹枝斷裂。

FT大視野:金融危機10年後投行復興

投行業利潤已回升至危機前水準。但因危機後監管規定,投行股東權益大幅上升,股本回報率還遠未迴歸昔日水準。

世介面臨長期停滯還是超級債務週期?

邵宇、陳達飛:量化寬鬆可以托住經濟不再繼續下沉,但要帶領經濟全面復甦,還是要從實體經濟層面找原因。

金融危機十週年:企穩的經濟爲何走不出危機陰影?

胡月曉:全球主要經濟體政策未脫離危機救助體系,政策正常化步伐步履維艱;經濟運行雖回升後企穩,但整體水準普遍低於危機前狀態。

金融危機十週年:下一個會是中國麼?

徐瑾:人類是否馴服了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更穩定了麼?中國經濟又從中學習到什麼?下一場金融危機又將爆發在何處?

金融危機十週年:泡沫中最難管的事

朱寧:想在資產泡沫中穩定預期,比在通貨膨脹中穩定預期難度更大。政策制定者難免要面對深度的糾結和困境。

金融危機十週年的三點反思

沈建光:金融危機給了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的全球競爭力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大大增強,國際話語權也明顯提升。

異動的國庫券:華盛頓煤礦坑裏的金絲雀

邰蒂:就像2008年,市場正在應對生活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那種世界的詛咒,越來越難以爲風險和不確定性定價。

現代版「羅斯福新政」會是什麼樣子?

桑德布:重大的政治經濟危機通常會催生大變革,本次全球金融危機卻不然。一個像羅斯福那樣的改革派會怎麼做?

餘永定:亞洲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

餘永定:中國是否面臨一場東南亞式的金融危機?爲了避免危機發生,需要設想各種危機演進預案,建立多道防線。

金融危機已過去十年,全球金融版圖有什麼變化?

在金融危機後,全球大規模銀行業者的資產變得更大而不是縮水。中國四大銀行目前已是全球前五大銀行的前四名。

金融危機十週年:全球不平衡是否等同於經常項目不平衡?

喬依德:需要全面準確地解讀全球不平衡,簡單地將全球不平衡等同於經常項目不平衡,可能產生政策錯位和輿論偏差。

金融全球化的退潮:跨境資本流動減少

唐南:2007年的跨境資本流動規模是2016年的近三倍。當初寄望通過海外放貸開創光明未來的銀行,現在專注於國內業務。

從列寧到雷曼兄弟:謊言的代價

桑德布:計劃經濟成爲彌天大謊,但資本主義的謊言是認爲,金融及其他資產的市場價值準確反映其代表的經濟價值。

美聯準副主席:放鬆對大銀行的監管「極度危險」

費舍爾接受FT採訪時表示,在金融危機爆發十年後的今天,有一些令人不安的跡象:有人在試圖恢復危機之前的狀況。

下一場危機可能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

邰蒂:如果我們想要避免2007年的危機重演,就必須不斷審視那些似乎「無趣」、「專業」、「枯燥」的金融領域。

金融危機真的讓人防不勝防?

奧瑟茲:2007年8月,世界金融體系明顯有爆發金融危機的重大風險。可當全球金融危機真正爆發時,各界人士爲何如此措手不及?

信貸危機的教訓

普倫德:信貸危機爆發10年後的兩大問題是,全球金融體系現在能夠勝任它的使命嗎?發達經濟體現在是否容易再次發生同等程度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