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雷曼破產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時,我正在FT的倫敦總部實習,當時部分工作內容是爲FT中文網翻譯文章。在FT中文網搜尋「蕭齊」這個名字,會彈出好幾頁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的文章,那時候我以一個譯者的身份,全程見證了金融危機最跌宕起伏的幾個月。
因爲是逐字逐句翻譯,所以即便十年過去了,我仍然對其中一些內容印象深刻。比如美國政府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葛林斯潘被迫出來認錯,美國銀行收購了美林,麥道夫金融騙術曝光,各大投行紛紛出售手裏的中國銀行業股票自救,中國官員輪番給鮑爾森「上課」,等等。所有這一切,都顛覆了我在學校裏學到的經濟常識。
這份實習之前,我在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經濟系念研究生,但讓人驚訝的是,學校裏的大部分時間,我沒有聽到過教授們談論可能的金融危機或者風險,即便那時候美國的次貸風波已經開始發酵。只有同學們去實習或者面試回來交流,才發現各個金融機構裏已經是陰雲密佈。一直到金融危機都發生了,教授們都還在癡迷於數學、物理與金融的融合,經濟系研究生和博士裏,還有大量物理和數學背景轉過來的大學生,畢業後最理想的去處,是投行裏的量化分析部門。
您已閱讀17%(486字),剩餘83%(23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