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與國家

嘉蘭惠:從陳納德將軍身上汲取中美前進新動力

「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館長嘉蘭惠(Nell Calloway)表示,中美應強調過去聯盟的合作精神,不讓對抗敘事成爲民族主義或競爭的工具。

鄭偉勇:「杜立特行動」值得中美兩國銘記

歷史學者鄭偉勇指出,1942年杜立特突襲東京行動是中美人民共同創造的英雄史詩。回望歷史,著眼當下,中美民衆應找到共同目標,共同奮鬥。

巴基斯坦學者Furqan Rao:巴印衝突之後對中巴關係的展望

巴基斯坦民主與氣候研究中心執行主任Furqan Rao表示,中巴在近期印巴衝突中的合作得到了巴基斯坦普通民衆的認可和歡迎。

祕魯學者桑伯恩:錢凱港是祕魯的驕傲,中國人需要更多瞭解拉美

祕魯太平洋大學社會與政治科學系教授桑伯恩表示,祕魯人對錢凱多功能港口碼頭抱有很高期望,它可能帶來廣泛的新商業機會。

華東師大教授馬奧尼:中美高等教育現狀的差異

馬奧尼認爲,從1980年代起許多美國大學採用的「高等教育商業模式」帶來諸多弊病,中國高等教育還有需改進之處,但已取得關鍵突破。

秦立志、付騰浩:地區性兩極格局中前沿支點國家的生存戰略選擇機制

前沿支點國家的戰略決策往往能夠牽動大國衝突的走向,甚至能夠影響全球格局的變化。當前的烏克蘭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賈文山:「一帶一路」主題書系和中國「一帶一路」研究的宏偉目標

美國查普曼大學傳播學院終身教授賈文山表示,「一帶一路」主題書系既是知識體系的創新表達,也將力爭對世界中國學的理論發展做出深遠貢獻。

阿根廷
阿根廷學者Marcela Belardo:阿中關係將受益於技術轉讓和科技文化交流

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副研究員Belardo表示,深化與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關係,有助於減輕阿對西方主導大國的結構性依賴。

哥斯大黎加前對外貿易副部長John Fonseca:哥斯大黎加如何與中美相處?

Fonseca表示「耐心」與「在地化」是中企進入哥斯大黎加市場的兩把鑰匙。中國企業重速度、重執行,但哥斯大黎加更看重製度流程與社會契約。

全球化
從巴拿馬運河博弈看「破碎全球化」

Policy Nexus創辦人劉天逸表示,破碎全球化主要表現爲供應鏈斷裂或者再造,投資與資本流動趨向區域化、集團化,技術與標準走向分裂。

柬埔寨
柬埔寨作爲產業轉移承接地的地位是否生變?

王英良:柬埔寨面臨的選擇,並不取決於未來中美間如何爭鬥,而是自身是否能堅定地走出出口幻覺,構建本土產業鏈和國際競爭優勢價值。

德勤
德勤蔣穎:變革時代下的企業經營之道

德勤中國董事會主席蔣穎表示,中國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優化營商環境既是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持續增強市場吸引力的關鍵抓手。

中印建交75週年:中國學者的人文交流現場札記

復旦大學學者張帆表示,親身走入對方社會,會發現中印彼此間存在不少資訊鴻溝,有不少經不起推敲的刻板印象,我們應讓真實的一面顯現出來。

巴基斯坦學者艾賈茲•海珊:中巴關係的「鐵」與新的挑戰

艾賈茲•海珊表示,中巴已從以安全爲中心的合作演變爲全面的戰略聯盟,但在中巴經濟走廊、恐怖主義、債務等方面,中巴關係面臨新挑戰。

林新偉:中國企業需要勇於展開對美直接投資

中企赴美投資專家林新偉表示,儘管關稅壁壘、CFIUS審查等不確定性增加,美國市場的價值從未消退,中企「談美色變」是一種戰略誤判。

餐飲業
中美貿易戰將如何影響中企餐飲出海?

餐飲業研究者高尉珂、杜永佳表示,關稅的暫時下調爲中餐企業的供應鏈帶來了緩解,但企業仍需保持警惕,繼續推進供應鏈多元化和本地化生產。

從美國行觀察中國在全球經貿中地位的新變化

地緣政治及出海研究學者孫心悅表示,中國議題已滲透美國各個角落,「中國」已不再是遙遠的外交名詞,而是美國社會與政治裂變中的關鍵座標。

東盟
黃裕舜:關稅衝突下中國如何深化與東盟關係?

香港大學學者黃裕舜表示,無論是在南海議題、供應鏈建構,還是最關鍵的基建投資方面,東盟都是中國必須積極籠絡的夥伴。

北極
中國是北極的掠奪者嗎?

北極治理研究者鄒琪表示,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法律權利邊界遠遠大於美國參與南海事務,中國並非在爭奪美國影響力,而是在供給國際公共品。

中企
美訊CEO Chris Pereira:關稅戰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走向「新出海」?

Pereira表示,當前的「風險」是中國企業在走向成熟、走向更高階段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挑戰。這不是誰「針對你」,而是「你正在長大」。

女性
葛音:女性如何收穫可持續成長?

知名律師、女性賦能公益社羣「她成長」創辦人葛音表示,個人可持續成長的關鍵在於提升認知,打破自我設限是拓寬認知邊界的首要前提。

巴西學者萊特昂:巴西與中國如何推動能源合作?

裏卡多•萊特昂表示,中巴雙邊關係可以成爲典範,表明環境緊迫性和經濟進步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現代發展的互補支柱。

如何通過中歐合作,將美國關稅危機轉化爲中企出海新勢能?

地緣政治及出海研究學者孫心悅表示,唯有將如今美國的咄咄逼人和歐洲的分裂轉化爲戰略縱深,中企方能在「去風險」浪潮中構建不可替代性。

高關稅、強監管環境下企業出海如何破局?

Policy Nexus創辦人劉天逸表示,目前企業出海面臨多重壓力,因此企業應構建「大小循環」的供應鏈供應體系,與當地企業建立戰略聯盟。

小米
從國際產業競爭角度看小米汽車撞燃事件的影響

王英良:此事對小米的國內影響只是短期議題,長期的議題是在國際產業中,小米更應該實事求是,奉行駕乘生命至上原則,收斂技術的邊界。

柬埔寨
柬埔寨財政部官員蔣國豐:柬埔寨的發展與投資機遇

蔣國豐表示,中國發展模式爲柬埔寨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尤其是在產業政策發展方面。柬埔寨企業已基於經濟實用主義在對華交易中使用人民幣。

李國權:未來加密貨幣領域的國際競爭格局

新加坡社科大學教授李國權表示,美國將佔據主導地位,而中國可以設立自身的「加密安全港」,作爲重構國際金融秩序、提升話語權的關鍵支點。

公爲明:長三角一體化下安徽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公爲明:安徽加入長三角,也是破題之舉,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舉措。安徽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英國學者萊奧尼:烏克蘭衝突變局下的歐洲

倫敦國王學院的國防研究助理教授萊奧尼表示,川普顯然想繼續讓歐洲國家分裂並遠離中國,但該政府製造的混亂也爲中歐關係改善提供了機會。

未來的中美投資:對沖策略下的選擇型耦合

公共政策專家劉天逸表示,中美投資形態正悄然發生變化,資本流動不再是單純的直接投資,而是以更加多元化、間接化的方式進行滲透和融合。

長三角
王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如何做成大市場?

上海社科院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振表示,長三角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取得了積極階段性成效,但還面臨諸多瓶頸和困難。

銀培萩:人工智慧帶來的新博弈與治理挑戰

復旦大學學者銀培萩表示,人工智慧治理已經變成了一場「全球拔河比賽」,政府、企業和學術界需要構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監管體系。

美國學者邁克爾•戴蔚森:中美乾淨能源合作還有機會嗎?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學者戴蔚森表示,美中貿易緊張局勢正在升級,但也存在談判機會,這可能有助於暢通美國清潔技術製造業復興的供應鏈。

從美烏礦業衝突看地緣政治密集型產業競爭

王英良:在大國競爭博弈時代,關鍵礦產業已成爲地緣政治密集型產業,美國率先開始運籌。未來,全球礦業競爭格局將深刻地與地緣政治融合。

戰略博弈的不確定性與大國興衰的攻守邏輯

中國海洋大學學者秦立志和方博一表示,「邊緣地帶」的海陸複合型崛起國,要綜合運用隨勢與造勢,重視軍事戰略手段與大戰略的匹配和對接。

李巍:中美經濟戰正在成爲惡性螺旋

人民大學教授李巍表示,中美間的每一次制裁與反制裁都在向市場傳遞負面信號,施壓企業減少對對方產供鏈的依賴。脫鉤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