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從國際產業競爭角度看小米汽車撞燃事件的影響

王英良:此事對小米的國內影響只是短期議題,長期的議題是在國際產業中,小米更應該實事求是,奉行駕乘生命至上原則,收斂技術的邊界。

3月29日晚,一輛汽車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交通事故。據此前曝光於網路的影片及圖片顯示,車輛在撞上高速公路中間護欄後起火燃燒。在原影片下方評論中,有自稱車乘人員家屬的網友表示,當晚車輛遇到修路撞擊護欄導致車門鎖死,電池爆燃,致車上三人被燒死。事故車輛製造商小米表示,司機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時116公里的速度行駛時,啓用了該公司的「NOA智慧輔助」駕駛,汽車在以這樣的速度行駛時遇到了一個路障,因爲部分道路正在維修,車輛被分流到另一條車道上後發生車禍。這一事件討論的熱度目前依然持續,但無論是小米官方還是社會輿論基本是「就事論事」,鮮有考慮這一事件帶來的國際影響以及可能的消極外溢。

此事可以說是中國汽車工業「新大躍進」的一個悲劇,也是一個警鐘。事故車輛屬於新能源汽車(小米SU7標準版),按官方的說法,該型號車配備的是73.6kWh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自2024年6月起採用雙供應商體系,由比亞迪、寧德時代分別供貨。回顧小米汽車,其短期內崛起主要建立在中國國內兩個巨型產業基礎之上,即中國在全球獨樹一幟的汽配產業,這包含了佔據優勢的鋰電生產全球鏈路,以及中國迅速崛起的人工智慧技術。在美國政府不斷擴大對華關稅壓力下,中國傳統的出口商品受到較大的壓制,而生產新的有競爭力的大宗出口商品成爲中國獲取外貿利益的關鍵。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汽車廠商(諸如比亞迪、「蔚」「小」「理」等)的規模化電車生產和出口,就成爲中國大宗類出口商品的新勢力。這一出口熱度在新冠疫情後表現爲「迸發」態勢,極大地支撐了中國外貿經濟轉型,也是中國塑造外貿比較競爭優勢的重要力量。

電動車的崛起,逆轉了中國汽車工業長期以合資車爲主營模式和向外資車企繳納專利費的歷史,開啓了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和工業體系的積極探索歷程。電動車的強勁生產力和出口體量是中國工業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中國超越日本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出口國的核心保障。然而,電動車雖然規避了中國在車載晶片以及底盤設計方面的能力不足問題,看似開闢了一條新的賽道,但電池的安全性和智慧駕駛的可靠性卻一直飽受市場詬病。部分迷信宣傳、信賴電子和網路自動化的買家更是嘗試將己方安危交付在不穩定、不可靠和高風險的「智駕系統」上。投機意味著風險,一系列的悲劇令人唏噓。

您已閱讀25%(946字),剩餘75%(27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