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阿根廷國家通訊社報導稱,合計擁有全球過半鋰資源的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智利正在草擬一份檔案,以推動建立一個「鋰佩克」,即鋰礦行業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從而在鋰價值波動的情況下達成「價格協議」。三國外長還希望爲可持續工業發展和科技發展的共同前景制定指導方針。報導稱,如果三國達成共識,未來甚至不排除吸引澳洲加入。同樣,東南亞的礦產大國印尼,近日有個計劃,稱正在研究組建「電池原料版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以應對因再生能源趨勢而高漲的鎳、鈷礦需求。這樣看,發展中國家已經日益意識到自身的自然資源可能帶來的戰略性優勢。
相比於全球普遍存在的鎳,由於汽車石油動力轉向固體電池動力,目前最可靠的電池內容物金屬就是鋰,所以「鋰佩克」成立的可能性大。在動力電池中,鎳對電池的能量密度起重要作用。在111三元電池中,所採用的鎳錳鈷(NMC)電池的成分比例爲33%鎳、33%鈷和33%錳;在622電池中,採用是的60%鎳、20%錳和20%鈷;在811電池中,採用是的80%鎳、10%錳和10%鈷。此外,還有鎳含量更高的9/0.5/0.5三元電池。鎳可以增加材料的體積能量密度。鎳是電池的導電金屬,但除了鎳基電池之外還有鐵基電池,市場對鎳礦的依賴沒有鋰礦強烈,比如,特斯拉將部分三元鋰電池換成鐵鋰電池,原因正如馬斯克所言,「鎳是我們在鋰電池生產中最操心的問題,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把標準里程版的電動汽車換成鐵鋰電池,富含鐵的鋰電池!」。鎳金屬價格高昂,在與鐵的競爭中並沒有優勢。
如果印尼政府著力構建對鎳的領導權,那麼「電池金屬卡特爾」也有成立的可能性。而在全球化從普惠向各國控制產業鏈的過渡進程中,這兩種卡特爾式的壟斷均有可能成立。原因一是需求端旺盛。包括中國在內的工業國家,尤其是汽車生產國,對電池產業鏈越發重視,均希望構建可控的原料供應,客觀上產生了對原料的依賴。這會激發傳統的原料出口國理性地評估形勢和本國在產業鏈中的地位,爭取並擴大政府對資源出口和外資收購的干預能力,而「鋰歐佩克」、「電池金屬卡特爾」都存在資源民族主義的特徵,實際上就是要從本國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控制資源的定價權,分配權益。二是地區主義將會盛行。全球化走弱的另一面是區域化會進一步突出。過往的全球化並沒有實現普惠和均衡發展,發展中國家日趨走向邊緣化,在全球汽車動力從油氣向鋰電轉換的背景下,資源富集型國家抓住這一波產業化浪潮,推動區域內同類資源的協調和整合,以集羣式姿態實現談判和價格優勢,是區域化和全球財富轉移的一種新動向。三是資源聯盟有助於話語權的獲取。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中,石油歐佩克的優勢盡顯,在大國博弈中依然存在主動權,這進一步刺激鋰電池原料供應國力圖塑造類似的國家競爭優勢。「鋰佩克三角」國家和印尼等國紛紛收緊資源出口,提高價格,加強國內立法等規範建設,力求系統地將本國的資源塑造爲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優勢,打好資源牌,提升本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這是契合這些國家利益的理性設計。四是資源外交興起。產業聯盟符合這些國家的出口利益,有利於其競爭優勢的塑造,同時可以有效地藉助資源槓桿擴大本國的經濟外交優勢,實現新的利益,這是資源富集國家製造影響力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