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

《孤星基礎設施保護法案》釋放的信號分析

王英良:該法案反映出中美關係一種新的互動模式和競爭維度,即中美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可能面臨美國州和地方政府的質疑和程式性「脫鉤」。

根據榮鼎集團的分析,2017年中國對美國基礎設施的直接投資超過100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工程承包是中美經濟一個常被忽視但卻重要的環節。中國在基建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準,這一領域對美投資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比如,中國建築美國分公司曾在美國建築市場位列前50強。美國一些重要基礎設施,如連接曼哈頓和布朗克斯的亞歷山大•漢彌爾頓大橋就是由中國公司建造的。美國一些交通設施、公路、地標建築等有中國承包商或資本的身影。

近年來,由於中美關係惡化,政治信任走弱,戰略互疑加深,美中雙雙加築投資屏障,美國政府對基礎設施安全的擔憂有所加劇。從2017年起,中國對美國的基礎設施投資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到2020年已微乎其微。與此同時,呼籲美中在基建方面合作的聲音也變得越來越微弱,而對過往合作的反思、評判,甚至將特定投資「非法化」的信號,卻悄然增加。

近期,一項飽受爭議的中國對美基建投資項目再生波瀾。德克薩斯州議會議員正努力通過立法阻止一家中國公司在當地修建風電場,以防止中國威脅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安全。分析人士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類似事件將有增無減,預示著即使美國開啓大規模基建,爲全球跨國公司提供機會和市場,中國企業也將很難從中分享機會。這種在基礎設施領域對中國資本的明顯排斥,釋放出不同與以往的「全新」信號。

您已閱讀16%(547字),剩餘84%(28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