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海外投資

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出海企業的「唐人街」

曾磊:中資企業在海外建立產業園區的模式堪稱3.0版。與1.0版、2.0版主要服務於投資主體本身的生產需要不同,中方投資者類型更爲多元。

2020年7月1日,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慶祝園區開發建設15週年。17日,同樣位於泰國東部經濟走廊(EEC)的泰國正大-廣西建工產業園官方宣佈,園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建設不減速,預計今年內完成建設。中資海外產業園的投資方興未艾。

這些由中資企業投資的海外工業園,官方的屬性是「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根據中國商務部和財政部頒布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考覈辦法》(商合發〔2015〕296號),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註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資控股企業,通過在境外設立的中資控股的獨立法人機構,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完備、主導產業明確、公共服務功能健全、具有集聚和輻射效應的產業園區。」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截至2019年11月,被納入商務部統計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410億美元,入區企業近5400家,上繳東道國稅費43億美元,爲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近37萬個。「近年來,境外經貿合作區帶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成爲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抓手和生動實踐。」商務部《中國對外投資發展報告2019》對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現實價值給予很高的評價。

國際直接投資模式3.0版

您已閱讀13%(516字),剩餘87%(33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