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美關係

川普新政下,中企仍有擴大對美直接投資的機會

王英良:川普政府吸引包括中國跨國公司在內的企業赴美投資,同時降低外資投資尤其是製造業的投資阻礙因素,契合美國利益。

美國東部時間1月20日下午,川普宣誓就任新一屆美國總統。上任之初,川普就對拜登時期的一系列政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革(主要是否定),這種變革彰顯了川普對美國未來產業方向的理解,即突出高科技企業在美國產業經濟中的地位,同時通過貨幣、金融手段推動外資對美直接投資便利化。川普力圖在新的四年任期中夯實美國領導力和霸權的製造業之基。

川普身上並不表現出政客對傳統政治與道德慣例的敬畏與遵從,而是充滿了商人的投機思維。在政策設計上,其商業理念尤其是槓桿思維表現十足,甚至可以說是「痞態」畢現。在關稅層面,川普更偏向將關稅作爲一種槓桿以撬動其他交易達成。比如,在涉TikTok的談判上,川普進一步延伸拓展空間,並以關稅作爲對TikTok在美存續的槓桿。在1月23日,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上川普發表影片講話時稱,如果不在美國生產產品,就將面臨「數千億美元甚至數萬億美元」關稅。其實,這是對全球企業的公開威脅。在對華關稅上,川普從先前威脅對中國增加10%的關稅稅額到目前依然沒有確定具體的額度,但他同時也發出了「寧願不對中國徵稅」的感慨,讓人無法辨別其實質性意圖。川普和魯比奧等人在對中國發起一系列口頭威脅後,中國外長王毅在與魯比奧的通話中奉勸其「好自爲之」。中國的立場是在言論上回懟美國威脅,但依然積極尋求合作,保持對話的可能。

現實看,「川普-魯比奧」政府在國際關係中展現出其一貫的進攻態勢,而在產業經濟上,新政府明確要求外企在美國生產,這不僅是出於解決就業和提振稅收的考慮。實際看,美國政府無論設計何種對外戰略,比如迴歸「孤立主義」或執行新的「擴張主義」,都需要強大的工業製造業作爲支撐。而中國在這一領域具備比較優勢,同時,隨著拜登政府採取對新能源相對寬鬆的政策,國軒高科、遠景動力等一批風電能企業已經在美國本土紮根,儘管在統計上尚未有權威報告呈現出這一產業的實際動向,但中國在美國的新能源投資規模已經蔚爲壯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長期被壓制的中國企業在美上市,亦在拜登時期出現了復甦跡象,中企在金融領域有更深度對接美國市場的可能。

您已閱讀23%(871字),剩餘77%(28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