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

半導體
臺灣在晶片戰中出招

Yoon:臺北方面將華為和中芯國際等多家大陸領先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正值美國政府考慮對中國實施額外的限制。

賴清德「對等尊嚴」的盤算

葉勝舟:賴清德反覆提出「對等尊嚴」,要求大陸不預設前提與臺灣進行對話,實質是爲大陸預設了「對等尊嚴」的前提。

半導體
臺灣指中國大陸晶片製造商非法挖角

臺灣正在調查11家中國大陸科技公司涉嫌非法挖走其工程師的行爲。這似乎表明臺灣仍然難以阻止晶片人才流向大陸。

葉曉迪:美國如何推動臺灣問題「國際化」?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葉曉迪分析,美國如何使臺灣問題超越兩岸關係層面而外溢至國際社會,以最大化「以臺製華」的戰略效果。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拜登的悲劇和對臺灣的新定性

曹辛:美國大選首場辯論後,川普當選總統的可能性很大,而如果川普當選,美國外交政策將大變,其基調是孤立主義的。

切香腸「臺獨」vs.切香腸武統

葉勝舟:兩岸都打破現狀,民進黨正在切香腸式「臺獨」,不斷試探大陸忍耐底線;大陸以切香腸式武統反擊,不斷壓縮臺灣防禦縱深。

賴清德就職演說的「七個首次」

葉勝舟:賴就職演說的強硬「臺獨」主張沒有向大陸釋放善意;即使呼籲「重啓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學位生來臺就學」,也非善意,而是生意。

臺灣
每週時事分析:臺灣又起風波

曹辛:臺灣地區新領導人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和典禮,引發兩岸風波。對大陸來說,賴清德此次的就職演說對兩岸關係的界定是大倒退。

大陸最近的兩岸論述,民進黨能否接受?

林原:「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較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具有較大模糊性。這應能爲當前的國民黨所接受,包括本土派。

「馬習二會」與中國民主之漸進轉型

呂恆君:從「馬習二會」舉行模式與現場氣氛來看,北京並未從政治意涵對臺灣進行刻意矮化,反而與民間論調一致,展示出較爲真誠的溫暖意境。

馬英九大陸行程頗具匠心

葉勝舟:兩岸主流民意都要和平。「一個中國」是兩岸避免戰爭的定海神針,「九二共識」求同存異,給予兩岸足夠的原則性和靈活性。

「習馬二會」求同存異、各取所需

葉勝舟:習近平借與馬英九二會,基於中華民族利益提出「四個堅定」,對沖、對抗民進黨「臺獨」色彩最濃的「四個堅持」。

供應鏈
臺灣製造商考慮在海外設立第二總部

全球範圍內保障供應鏈安全的努力讓臺灣代工製造商受到壓力,促使它們探索「在海外建立備用的指揮系統」。

每週時事分析:馬英九開啓降低兩岸衝突之旅

曹辛:馬英九是應邀訪問大陸的,這意味著馬英九此次大陸之行開啓的是降低兩岸衝突之旅,無論對雙方都是如此。

臺灣
臺灣兵棋推演暴露能源供應脆弱性

在中國大陸實施封鎖或飛彈襲擊的情況下,臺灣在能源儲備、電網、存儲設施和危機規劃方面都遠遠達不到保證基本電力供應的要求。

「一國兩制」新解

葉勝舟:「中華民國臺灣」實質上比「兩個中國」走得更遠,目標是「一中一臺」。兩岸邦聯難度極大,大陸讓步太大。

臺灣大選後兩岸關係前景分析

林原:在中國大陸全面、深入反腐(高校反腐可視爲風向標之一)未取得普遍勝利情況下,「武統」臺灣可能性不應被高估。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這兩件事可能都對中國有利

曹辛:世界輿論對廈門漁船出海打魚被臺灣海巡署船隻撞翻、導致兩名漁民喪生一事,以及中國開始拉近與歐洲國家關係這兩件事表現了高度關注。

從歷史潮流看臺灣大選

林原:此次臺灣大選賴清德之所以獲勝,深層次原因是現階段臺海兩岸關係難以向馬英九時期迴歸。臺海兩岸會繼續風高浪急,甚至會更高更急。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中美關係和臺灣議題仍是不定因素

曹辛:沙利文有關中美關係的演講帶有對本屆政府任內的中美關係進行回顧、同時對未來進行展望的特點,具有明顯的爲當前總統大選服務的性質。

臺灣
「明日之星」、三角戰與立委選舉

林原:目前,六都中至少有三位「明日之星」市長——國民黨的臺北市長蔣萬安、國民黨的臺中市長盧秀燕以及民進黨的高雄市長陳其邁。

臺海無戰事新證:裴洛西訪臺形成的軟約束

葉勝舟:維持現狀是目前各方最優選項,誰主動改變誰喫虧;如有單方改變現狀,對利益受損方的回應或報復更寬容;中美皆無意在臺海直接衝突。

臺灣
臺灣選後看「魔咒」與棄保

林原:再過四年,賴清德要爭取連任臺灣總統,獲勝的可能性不應低估。臺灣有「八年魔咒」之說,但沒有「十二年魔咒」。

臺灣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民進黨開啓長期執政進程

曹辛:既然民進黨長期執政已成爲不可避免的態勢,大陸需要認真對待這個臺灣本土政黨。同時中美之間可能已就臺灣達成默契。

臺海無戰事新證:俄烏戰爭形成的軟約束

葉勝舟:俄烏戰爭爆發後形成的軟約束默契,其實不僅沒有抬高,反而降低了臺海戰爭的機率。既然是同胞兄弟,當然和爲先、和爲貴。

臺灣
每週時事分析:重要的是臺灣基本大法,而非某政黨主張

曹辛:臺灣是一個有著基本大法或曰「憲法」的法治社會,未來這部法律能否繼續存在,纔是考量臺灣未來獨、統前景的一個根本性指標之一。

中國大陸因素影響臺灣選舉?

林原:富士康集團被查稅一事發生在大陸官方管轄範圍內,用此來指控大陸干預臺灣選舉稍顯勉強。

臺海無戰事新證:中美元首互動形成的軟約束

葉勝舟:兩國元首互動掌舵,確保中美關係不失控;中美對臺均保持戰略模糊,從而相互制衡;一旦開戰必定兩敗俱傷。

臺商西進——「營商環境」和「人心向背」

李瀚明:臺商西進疊加上長三角的開發開放,奠定了今天全國最大的兩個出口重鎮。

中華民國與臺灣:「寄居蟹理論」

林原:從自然界中,其實可以找到更合適的「喻體」,用來比喻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係——尤其是寄居蟹。

葉曉迪:學術人生與「美臺關係」討論

王英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葉曉迪受訪認爲,拜登政府涉臺政策出現「多邊介入干涉」特點,試圖形成一種「同盟聯動」。

臺灣
柯文哲的「九六共識」

林原:「九六共識」的提出,表明柯文哲與國民黨在兩岸立場方面分歧加大(也可說「共識弱化」),「藍白合」難度會更高。

臺灣的「法理之名」與「出師之名」

葉勝舟:烏克蘭戰爭不僅沒有推高,反而減弱了臺海戰爭的機率。美陸臺不會有大的誤判,即使偶有意外,三方也能小心翼翼避免失控。

臺灣「雙英」出訪的後勁

葉勝舟:今年臺海最大的變數或者說潛在的風險點還有兩個,都在民進黨方面,也都是圍著「大選」轉:第一、賴清德訪美;第二、民進黨選情。

一個中國:共識、分歧與底線

葉勝舟:馬英九首先堅持了民族大義;其次在大陸首次確認了兩岸分治但未分裂的事實;第三,在大陸維護了尊嚴;第四,擦亮了國民黨底色。

馬英九
馬英九的「一中之旅」

葉勝舟:馬英九用三個身份分別進行了家祭、黨祭、國祭,多次哽咽,幾度落淚,情真意切,觀者亦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