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

臺海無戰事新證:俄烏戰爭形成的軟約束

葉勝舟:俄烏戰爭爆發後形成的軟約束默契,其實不僅沒有抬高,反而降低了臺海戰爭的機率。既然是同胞兄弟,當然和爲先、和爲貴。

筆者研究金正恩和北韓問題時,曾提出國家首腦(元首或總理)「政治人」假設,即追逐權力最大化;還有兩個推論:利益權重多元且需取捨,首腦和/或其決策團隊足夠理性精明(即專業)。這個「政治人」假設不僅適用於金正恩,也適用於其他國家、地區首腦。只有權力最大化後,纔有可能實現成就最大化、效用最大化。

進一步抽象與合併,無論是這個「政治人」假設還是經濟學中經典的「經濟人」假設,無論是政治首腦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人類都追逐慾望最大化。此處慾望是中性表述,是人性的常態,利益、權力、金錢、名聲、享受、情感等都是一種慾望表達,區別在於不同人、不同時、不同事的權重不一樣。

據此分別從中、美、臺三個維度分析臺海局勢,相互刺激、鬥而不破、惡性循環,但都不想打仗,而且清楚另兩方不想打仗,所以結論就是「臺海無戰事」。FT中文網2021年11月2日、10日、16日先後發表《臺海無戰事》系列三篇拙作,三篇都是次日熱門文章榜第一,可見讀者關注臺灣問題的熱度。

您已閱讀12%(421字),剩餘88%(30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