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人們可能會將類似「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電池板徵收最高達3521%的關稅」這樣的新聞當作笑話來看。如今,在經歷了川普重新執政百日來接連不斷的政策轟炸之後,這樣的事情已經不足以爲奇了。不過,隨著經濟力量格局的轉變、技術變革的湧現、民衆情緒的不斷重構和擴散,它也反映出了更宏大的變局。在世界秩序分崩離析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氣候危機?
毋庸置疑,氣候危機是一個不斷演進的災難性現實。去年成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全球氣溫首次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1.5攝氏度,這即是《巴黎協定》設定的全球溫升控制目標。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2024年,野火、熱帶氣旋等極端天氣事件導致的流離失所人數創2008年以來的新高。家園和生計被毀,自然系統遭到破壞,這些都加劇了武裝衝突、糧食價格上漲帶來的全球衝擊與壓力。
然而,正如邁克爾•埃弗裏(Michael Every)所言,從懲罰性關稅、中美貿易戰升級的風險,到川普對格陵蘭關鍵礦產的覬覦,我們不能只就溫度變化圖上的曲線來談論氣候變暖了,而是要關注地緣版圖上的邊界線。應對氣候變化意味著我們必須脫離那個注重多邊主義和全球治理的理想世界,正視這個強權對壘、奉行零和經濟博弈、各國出於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採用強硬經濟手段的世界。
您已閱讀14%(530字),剩餘86%(31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