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地球

碳中和標籤:綠色承諾背後的爭議與挑戰

劉立燦:「碳中和」在中國成爲熱詞,但「碳中和」標籤、證書、認證或者聲明,正在被質疑有「洗綠」風險。更基礎的碳足跡管理正在跟上。

當你坐在一個「碳中和」大樓裏,喝著一杯「碳中和」咖啡,還加了點兒「碳中和」牛奶,喫了兩口「碳中和」月餅,打開「碳中和」電腦回了一封郵件,用「碳中和」快遞箱發了一個包裹,然後把一支「碳中和」筆放進公文包,拎起一件「碳中和」布料做成的上衣,搭上「碳中和」電池驅動的汽車,去乘坐一架「碳中和」航班,參加一場「碳中和」活動。是不是覺得,自己的生活都碳中和了?

「碳中和」 是指在排放二氧化碳和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之間保持平衡。如果一個人、公司或國家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他們從大氣中吸收或清除的二氧化碳達到平衡,那麼這個人、公司或國家就是碳中和的。

近年來,「碳中和」在中國成爲熱詞,各種「碳中和產品」也應運而生。然而,「碳中和」標籤、證書、認證或者聲明,正在被質疑有「洗綠」風險。今年6月,加拿大通過一項法案,禁止企業未經證實或者誇大其詞的環保聲明,包括空洞、可疑、模糊的碳中和標籤。比加拿大法案更明確的,是歐盟3月份發佈的一項指令,禁止產品基於溫室氣體排放抵消的環境影響聲明,直指產品的碳中和認證。

您已閱讀13%(446字),剩餘87%(29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