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

全球化
是時候草擬「全球化2.0」了

芬克:全球化2.0不僅是爲了創造繁榮,而且是爲了造福於第一次全球化時被拋在後面的人民和地區。

共和黨提議爲美國嬰兒設立1000美元「川普賬戶」

特德•克魯茲倡導的這一計劃估計耗資170億美元,旨在「讓每個新生兒都成爲資本家」。

川普關稅押注於自由市場而非自由貿易

卡斯:自由貿易的路對美國行不通。即便市場規模受限,川普關稅也可以讓美國製造商受益於美國國內的自由市場。

是什麼讓美國如此與衆不同?

沃爾夫:美國經濟的繁榮和創新能力在高收入國家中首屈一指,但其低福利指標同樣突出,其種種病態是否是經濟活力的必要代價?

英中文化對比之四:自由資本主義vs.國家資本主義

何越:若說英中文化有任何相似性,那就是英國是資本主義的始發國之一,而過去40年裏中國是成功借用資本主義手段的新興大國。

哈里斯將闡述「務實」和「資本主義者」的經濟理念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一直面臨著提供更多經濟計劃細節的壓力。

現在人人都是資本家了

凱:從個人財富到生產資料所有權,再到對企業的控制,資本主義的三方關聯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今天的財富分配範圍更廣了。

「日本資本主義之父」:對中國企業家有什麼啓發?

李海燕:新日元人像是澀澤榮一,他很早就提出「企業是公器」,所有制不是判斷企業好壞的標準,網路平臺企業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公器」。

拜登的挑戰不僅是「糟糕的氛圍」

夏爾馬:當前扭曲的資本主義的缺陷是真實存在的,更努力地推銷好訊息不會解決它們。

斯蒂格利茨:「川普是新自由主義的產物」

這位諾貝兒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爲自己正確預測了通膨的下降,但全球事態正在挑戰他的其他觀點。

Lex專欄:拉里•芬克對市場力量的信心需要適度調整

市場可能會受到腐敗影響,單靠市場本身並不是完全可靠的。

財富
中世紀繪畫的啓示:人的財富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邰蒂:今天人們更能接受金錢的積累,富人在危機時刻重新分配財富的壓力較小。但將經濟資本轉化爲文化和政治資本在道德上更具爭議性。

英國政府評估:必須採取國家產業戰略來吸引外資

報告建議採取類似於美國和歐洲那種由政府支持的產業戰略來促進外商直接投資。

孟加拉服裝出口商稱西方品牌未支付「合乎道德的價格」

孟加拉服裝業的最低工資漲幅不足以應對飆升的通膨率,工人抗議導致大量服裝廠關閉。

英國公衆對「大政府」的支持率創新高

英國選民希望政府負責物價管控並減少不平等現象。

美國新右派正在超越里根主義

福魯哈爾:幾十年來,里根經濟學爲左右兩派的經濟政策設定了框架。共和黨人現在正在遠離這種涓滴經濟學,這是企業應該密切關注的。

美國政府的紓困本能削弱了資本主義

夏爾馬:紓困導致了大規模的資本錯配和殭屍企業的激增,極大地削弱了商業活力和生產率。

市場規則動搖讓投資者陷入兩難

邰蒂:瑞信事件倉促混亂的解決方案改變了正常的「瀑布式」資本結構,可能會滋生更多的長期問題。

矽谷銀行破產事件的外溢和影響

王英良:事件的深層原因是美國政府政策以及金融行業的積弊。每一輪金融危機都在淘汰特定的銀行和實體,全球商業實現殘酷的自我演進。

銀行生而會倒閉

沃爾夫:我們在一場又一場危機中,創造出一個理論上屬於民營、但實際上受國家保護的銀行業。它需要徹底變革。

紓困
歐洲監管人士給矽谷銀行破產案的處理打「差評」

批評人士稱,美國當局對矽谷銀行破產的處理是一場「災難」,並表示華盛頓未能遵守全球規則。

葛里芬:美國資本主義正「在我們眼前崩塌」

對沖基金城堡投資的創辦人認爲,美國政府全額救助矽谷銀行儲戶,是金融紀律的喪失。

MBA
執行長念過MBA是好事嗎?

三位學者基於美國和丹麥企業歷史數據的研究發現,擁有商科文憑的執行長更不願與員工分享企業利潤。

誰爲惡人:商界高階主管與政治家的博弈

埃奇克利夫-強森:在《大謬》一書中,兩位史學家以尖銳辯證的筆觸,揭破了美國企業界從20世紀初以來如何重新界定了政府的角色。

只顧追求效率終將遭到反噬

福魯哈爾:西南航空大癱瘓事件反映出整個美國企業介面臨的一個問題,即過去40年追求「效率」的企業管理模式已山窮水盡。

岸田文雄「新資本主義」哲學的問題

美國科技企業殘酷的裁員潮之下,一份精心制定的「新資本主義」藍圖可能成爲日本送給世界的禮物。但有兩個原因可能會阻止新資本主義的偉大誕生。

經濟學
永遠要回到亞當•史密斯

徐瑾:閱讀不是終點,只是起點,經典與大師,始終是最值得託付的依靠。站在史密斯之類大師肩頭,我們更可能看到經濟學的全貌,明白理解當下。

成長沒有讓我們幸福?

在日本新近迴歸主流的馬克思主義思潮中,哲學家齋藤幸平是代表性人物。他的著作近年意外走紅,他主張「去成長」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唯一辦法。

不能繼續讓公司成爲黑盒子

福魯哈爾:公司在太多方面資訊不透明,使得監管機構、投資者、員工和客戶難以弄清重要事實,現在是時候改變了。

書評:自由市場——政府與經濟之間的界限

科根:政府在一國經濟中應扮演多大的角色?在政府和民營部門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可能是經濟成功的關鍵。

市場本身並不是目的

如果資本主義要在政治和社會動盪中倖存下來,它就需要像過去那樣適應。

瞧,勞資天平是不是在倒向工人一方?

勞動者與資本之前的力量平衡(或者說失衡),似乎在朝著有利於工人的方向傾斜。TS Lombard預計,一個新的「宏觀超級週期」即將到來。

書評:《摧毀資本主義的人》

希爾:戴維•蓋利斯在其犀利新作中指出,奇異公司老闆傑克•韋爾奇殘酷的效率驅動導致了美國企業的長期衰落。

達佛斯
愛說漂亮話的全球精英

福魯哈爾:儘管過去幾十年裏達佛斯人大談特談「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然而這個世界的狀況並沒有改善。

岸田文雄嘗試激發日本的創業活力

日本政府正在努力改善國內創業創新環境,用更干預主義的態度來鼓勵冒險精神。

書評:《新自由主義秩序的興衰》

福魯哈爾:加里•格斯爾的這本著作將新自由主義放在美國百年曆史背景下來解讀,對美國過往的足跡和未來的方向做出了全新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