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各類書單很熱鬧,閱讀重新成爲熱點。閱讀有很多好處,但是閱讀也不是一切。甚至可以說,閱讀,不是終點,只是起點,這意味著閱讀不是目的;而經典與大師,在我們討論問題與認識世界時,始終是我們最值得託付的依靠。
對經濟學而言,這門學科在過去一度成爲顯學,但是歸根結底,普通人爲何學經濟學?自然不是爲了考試或者成績,而是希望是建立框架,打破知識碎片化,以經濟學爲基礎,打造跨學科的通識體系。不少朋友和我聊經濟學學習與閱讀,一個常見的問題是:也許讀得不少,但往往可還是越困惑,學了不少經濟學的課,卻始終看不懂經濟,甚至財經新聞也聽不懂。這是爲什麼?主要的原因知識的碎片化,使得很多閱讀浮於表面,無法深入,知識和知識之間失去聯繫。
應該怎麼做?從這個意義而言,從經典入手去尋找知識的脈絡,永遠是最省力的做法,從時髦的話說,這是對於知識的「熵減」——熵是一個物理概念,意味著是體系混亂程度,而熵減就是減少混亂度的過程。將知識體系化,不僅可以降低焦慮,而且可以降低你大腦的混亂度。站在大師的肩頭,可以看到學科的源頭和發展甚至去路。比如,我近期出版《徐瑾經濟學思維課》一書,就是一種探索,也就是從經濟學大師與經典,去展示經濟學思想的脈絡。
您已閱讀14%(509字),剩餘86%(32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