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

中世紀繪畫的啓示:人的財富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邰蒂:今天人們更能接受金錢的積累,富人在危機時刻重新分配財富的壓力較小。但將經濟資本轉化爲文化和政治資本在道德上更具爭議性。

積累金錢在道德上有錯嗎?如果今天你向大多數西方人提出這個問題,答案肯定是「不」。畢竟,擴大財富是現代金融存在的理由,無論是通過對沖基金、養老金計劃還是其他投資。

但在七個世紀前的歐洲,答案可能會有所不同,正如紐約摩根圖書館一個新展覽所展示的那樣。該展覽呈現了貨幣首次在西方廣泛流通時的情況,首先是硬幣,然後是從中國輸入的紙幣概念。該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手稿助理館長迪爾德麗•傑克遜(Deirdre Jackson)說,這一技術飛躍引發了「史無前例」的貿易激增和經濟成長,「改變了中世紀社會的方方面面」。這就像網路15世紀網路的引入。

但傑克遜補充說,這種金融化也引發了一場「價值觀危機」,因爲基督教會認爲金錢本質上是有罪的。因此,那個時期的藝術作品,如耶羅尼米斯•博斯的《死亡與守財奴》,都對貪婪進行了精心描繪。

您已閱讀20%(357字),剩餘80%(14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