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我曾到瑞信(Credit Suisse)倫敦辦事處學習所謂「應急可轉債」(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簡稱cocos)。cocos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推出的,旨在使銀行能夠在危機時吸收損失。
瑞信的金融家們不負所望地展示了一份漂亮的PowerPoint演示稿,用箭頭和圖表闡釋了cocos在資本結構中排序倒數第二。因此,如果一家銀行破產,爲了保護優先債權人,它的股本將首先被抹去,然後是cocos。作爲這種風險的交換,這些債券向投資者支付相當高的回報,反映金融資本主義的正常規則。
不再是這樣了。隨著瑞信大戲塵埃落定(或者更準確地說,塵埃還飄在半空中),關於瑞銀(UBS)上週末收購瑞信的許多驚人細節也浮出水面。但在我看來,最引人注目的細節是,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決定讓瑞信股權持有人保留30億美元的價值,但將170億美元的「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的價值清零,這種債券是cocos的一種變體。
您已閱讀26%(433字),剩餘74%(12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