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外對話

追隨大禹的足跡:歷史地理學者馬瑞詩談黃河

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馬瑞詩討論了她去年出版的黃河環境史著作,以及書中洞見與當下的聯繫。

黃河在中國歷史和民族認同中佔據著一個獨特位置。它是世界第六長河和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經常被與洪水頻發和多次改道造成的巨大苦難以及歷朝歷代爲了「馴服」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聯繫在一起。不同時期的有識之士都曾意識到這種苦難的根源在於河中高濃度的泥沙——當泥沙在下游淤積導致河牀抬高,就容易發生洪水或改道。

但水土流失和泥沙沉積並不完全是自然過程,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行爲的產物。黃河本身也是如此。

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教授馬瑞詩(Ruth Mostern)在其2021出版的環境史著作《黃河:一部自然與非自然史》(The Yellow River: A Natural and Unnatural History)中指出,即便有歷代史學家的努力,但黃河上游黃土高原上的人類活動與下游洪泛平原的洪水和治水之間的關聯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理解。這部分緣於有關黃河的歷史研究絕大多數聚焦於洪泛平原,那裏是帝國的人口、政治和經濟中心。此外,她還說,人類短暫的壽命也往往制約著我們對長歷史進程的理解。十年前,她決定用自己的創新工作來突破這些侷限。

您已閱讀8%(462字),剩餘92%(53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