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對話

防治光汙染需納入更多生態考量

牛雨晗:上海出臺的環境法規首次包含光汙染治理內容,但要減少光汙染對候鳥和其他野生動物的影響,仍有待在科學基礎上採取針對性政策措施。

近日,上海邁出了中國依法治理光汙染的第一步。

8月1日起,新修改的《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條例新增了防治「光汙染」的內容,成爲中國首部納入光汙染治理的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儘管條例原則性設置了「依據生態環境保護需要提出照明要求」的條款,但是具體規定仍侷限於對居民生活和交通安全的影響,強調避免光照直射居民住宅,防止光線對車輛駕駛人員造成干擾等,並沒有做出針對城市生態的具體規定。

事實上,被光汙染困擾的不僅僅是城市的居民們,夜間人造光對城市野生生物,尤其對鳥類遷徙的影響也不容忽視。2022年5月的世界候鳥日主題就被定爲「熄燈,讓候鳥安全回家」,聚焦光汙染對包括許多候鳥在內的野生動物構成的日益嚴重的威脅。

您已閱讀7%(304字),剩餘93%(41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