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外對話

墨爾本大學王耀麟:極端天氣時代,千萬別高估調水的作用

長期研究中國水資源管理的地理學者王耀麟表示,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不是工程調水可以解決的,因爲它的規模大,影響區域具有不確定性。

今夏,中國遭遇了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平均強度、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最強的高溫天氣。其中,本處於汛期的長江流域出現了創歷史記錄的大旱。洞庭湖和鄱陽湖水位低於常年同期水位數米,流域內多個省份衆多中小河流斷流、水庫乾涸,長江入海口遭遇了罕見的夏季咸潮入侵。大旱還造成了四川和重慶的嚴重電荒。直至9月下旬,江西95%的區域仍然處於特旱中……

氣象專家認爲,這場大旱與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有關,並在季節上受到青藏高原熱力異常、拉尼娜現象以及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溫異常的影響。在中國,氣候變化正率先以大旱和大澇的形式對普通人變得更加真切可感。在今年大旱前,2020南方和2021年北方還相繼經歷了嚴重的洪水。

而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加速建設一張龐大的「國家水網」,以解決區域性水資源短缺問題。部分爲了穩住經濟,今年政府加大了水利建設投資規模,截止8月底,在建水利工程投資總規模超過1.8兆元,創歷史新高。

您已閱讀12%(396字),剩餘88%(28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

對話地球(Dialogue Earth)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專注於分享全球經驗和知識,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和建設性對話。對話地球在歐洲、南亞、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17個國家有專業的編輯團隊,使用8種語言發佈氣候和環境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