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對話

碳中和風口下,「地溝油」的春天在哪裏?

孔令鈺:經歷20年發展,中國生物柴油形成了以餐廚廢油爲原料的出口型產業,但國內市場依然沒有打開,原料供應和應用場景仍存不確定性。

中國生物柴油出口價格一路走高,根據海關統計數據,從去年1月的不到7000元人民幣/噸一路升至今年7月噸超過1.2萬元/噸,今年1至7月的出口均價也超過了1.1萬元/噸,創造了歷史記錄。同期,中國的生物柴油概念股也漲幅顯著。

全球低碳發展大勢和俄烏戰爭背景下全球石油價格飆升,促成了這一小衆大宗商品的走俏。生物柴油的興起,本就有著能源安全和減碳的雙重意義。例如,全球兩大棕櫚油主產國之一馬來西亞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發用棕櫚油加工的生物柴油,並建設了試點,旨在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如今,馬來西亞的生物柴油強制摻混比例爲15%,並計劃於今年底在全國推行20%的比例。這在另一個棕櫚油主產國印度尼西亞更達到30%,遠超其他國家。

根據自己的特色資源,世界各地區推廣生物柴油的動機、路線不盡相同。巴西、美國等大豆主產國主要以大豆油製取生物柴油,歐盟則以本土主產的菜籽油爲主,同時大量進口棕櫚油、大豆油、廢油脂等原料,和以這些原料製成的生物柴油,以實現其積極的交通減碳目標。目前歐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進口和消費地區。

您已閱讀11%(455字),剩餘89%(37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