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

人才
完善國際稅收政策,爲臨港特殊經濟功能區的國際高階人才集聚賦能

汪利錟:國際高階人才極容易因爲政策變動和不穩定性而流失,爲此,免稅港的所得稅政策應承諾長期不變,確保「吸引」和「留住」國際高階人才。

創新
創新合作新解法:戰略性資訊設計助力小型企業防範技術盜用

樊瀟帥、田豐、陳萌:研究中發現,小型企業能夠通過戰略性資訊設計,在推動合作達成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降低技術被盜用的風險。

醫療
醫療革命:創新模式重塑新興經濟體健康版圖

Prof. Sundara:在資源有限且人口持續成長的國家,面對日益成長的醫療服務需求,創新的醫療服務方式已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需項。

公益
讓好技術能落地,讓好想法加速實現

微軟亞洲區公益事務總監王嶺表示,科技企業在利用技術賦能公益事業過程中,要以用最適合的技術來解決問題,並且協助公益組織自身掌握這些技術爲主要目標。

貿易
川普的關稅戰無法遏制中國技術進步

金刻羽:技術飛躍往往誕生於衝突、競爭和必要性。川普關稅也許會給中國帶來經濟陣痛,但同時也可能引燃中國的科技騰飛。

如何重新理解金融對創新的意義

本力:無論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制度性變革,學習香港的先進經驗、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都是必由之路。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是什麼?

日本
日本電子零組件行業爲何依然強大

李海燕:爲什麼日本的家電、電腦和手機等產品逐步敗北,但電子零組件產業卻一直保持強大?日式經營的特點是什麼?技術本質又是什麼?

「卡脖子技術」背後的「企業能力」和「市場」(下)

李海燕:我們總對創新津津樂道,但大多數行業並不需要三天兩頭的創新,而是需要「安全安心」。如今中國到了攻堅克難時候,可能更需要靜下心來。

創新
「卡脖子技術」背後的「企業能力」和「市場」(上)

李海燕:現在「卡脖子技術」討論有過分注重單項技術突破的傾向。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並不是僅僅依靠「核心」技術和「供應鏈」。

勁舞狂歌五十年

溫江濤:回看從TCP、DCT發表至今的研究歷程,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已然奔騰發展了半個世紀。在這些技術革命的背後,是一羣專注且堅韌的藝術家、數學家和工程師。

AI
傳媒藝術生,先把「熟練掌握AI」焊在簡歷上

August Wu:真到了AI可以「批次」生產作品的那一天,它會成爲「鯰魚」刺激從業者們輸出更風格化、更不可替代的作品。

民企已成創新「頂樑柱」,九成企業研發下降怎麼辦?

滕泰、張海冰:每當經濟陷入困境時,往往是創新帶領走出低谷。不僅大企業和國家攻關「卡脖子」是創新,中小民營企業創新也值得鼓勵。

投資
科技在投資組合中發揮持久影響力

陳敏蘭:鑑於科技在創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該板塊將在投資組合中發揮持久影響。投資科技關鍵在於瞭解其風險,且需要在不同細分板塊間多元化配置。

教育
在自然營地中尋找孩子的內在動力

子舒:雙減之後,家長對素質教育和孩子的自驅力仍然存在許多疑問:減輕外在壓力似乎並不代表獲得內在動力。孩子學習成長的內在動力可以有哪些?

可口可樂大中華和蒙古區副總裁張建弢:積極擁抱變化,培養髮展勢能

張建弢分享了他對持續創新的理解,及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處理長期可持續發展與短期業務成長的矛盾、如何帶領團隊迎接AI等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科研
脫鉤背景下,晶片創新如何突破困境?

汪波:晶片法案下,中國晶片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創新離不開社會各方面需求拉動,而打破封鎖的急切心情下,容易有短期看到結果的傾向。

ChatGPT來了,到底創造了什麼

徐瑾:ChatGPT引爆「iPhone時刻」,其威力在於語言,使其勾連了物理、精神與觀念三大世界;它會創造什麼?又會如何革新人類「存在之家」?

ChatGPT
從ChatGPT看中美人工智慧競爭

許成鋼:如果從創新的角度,使用政府幹預的方式一定會適得其反。政府管不了創新這件事,政府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供資源,但政府一定不能管資源配置。

英國
政府削減支持 英國科技新創企業加快海外擴張

英國科技新創企業的創辦人紛紛表示,政府削減研發稅收抵免、英國退歐以及風險投資放緩,正在促使他們更加認真地看待海外機會。

聯想集團:烏卡時代下,雙實企業如何幫助中國製造業後發先至?

江南:中國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如果說技術創新是「最後一英里」的燃料,「立足實體,賦能實體」的「聯想們」就是發動機。

蘋果
Lex專欄:用戶滿足是蘋果制勝法寶

蘋果的新產品並沒有重大的升級,但效能的提升將繼續吸引老用戶換機。只要用戶感到滿足,革命性的創新就不是非要不可的了。

在長線投資中抓住一些比較確定的趨勢

埃德爾斯滕:亞洲20歲的人中,超過80%患有近視,需要佩戴眼鏡。不管導致近視的原因是什麼,我敢說對眼鏡的需求將會上升。

矽谷
矽谷爲何不再湧現創業青年

科技巨擘的主導地位意味著,有前途的年輕創業者更有可能在做大之前就被收購了。矽谷越是成功,它就越覺得有必要喫掉內部的年輕一代。

日本自動駕駛商船完成航行

實現大型商業船隻完全自主運行的競賽非常激烈,這比自動駕駛汽車的實際意義更大。

阿里的「成熟化」、創新和企業文化的矛盾

楊方曦、王英良:這個從高速成長到長期價值的「換擋」過程,考驗的是阿里「開著飛機換引擎 」的執行能力,重新聚焦和穩定核心業務的能力。

牛津大學附屬投資公司籌資2.5億英鎊

牛津科學創業將用這筆投資加強對牛津大學衍生企業的資助。中國電信設備公司華為參與了此次籌資。

中國數字經濟的務實之路

程實、高欣弘:中國數字經濟正在走出一條不一樣的務實之路,既包含了發展反向的由虛入實,也賦予了制度設計的化繁爲簡,更體現爲場景落地的去僞存真。

創新
如何擺脫創新的「大停滯」

弗雷:創新的成本越來越高,但不斷進步的遠距合作技術可以刺激生產力。

政府需推動先進技術沿經驗曲線發展

愛資哈爾:應對當今諸多挑戰都需要先進技術,爲了推動新技術的成本快速下降,政府應出臺措施保障其需求,幫助其積累經驗。

無法爲AI的發明申請專利可能會打擊商業投資

批評者稱,若不能將AI列爲「發明者」,企業可能減少對AI的投資,或更有動力將其發明作爲商業機密來保密,令社會無法從新技術中獲益。

日本啓動大學基金以刺激創新

日本設立10兆日元的首個國家大學捐贈基金以及建設「卓越大學」的計劃,這表明日本清楚地認識到,它迫切需要更認真地對待創新競爭力。

Lex專欄:創意工廠就該一直亮著燈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記分牌」,在2020年,全球企業研發支出已連續11年保持上升,但亮點不在歐洲。

美國經濟迎來超長繁榮週期?

陳稻田:電腦軟體對經濟週期變化的意義可能被低估,疫情和俄烏戰爭或都是小擾動,美國可能將經歷一次超長繁榮週期。

中國式「創新逆襲」啓示錄

周掌櫃:「專精特新」確實提供給了中國製造一個全新的視角,「新制造」不僅需要包括製造業的絕對競爭力,關鍵在於「新」的顛覆和創造。

創新
中國怎樣才能贏得創新的競爭?

劉勁:無論對中美兩國誰來講,誰能爭取到全球的大多數,誰的優勢就更大些。那麼,競爭的壓倒性策略就應該是採取一種「開源」的心態和政策。

全球創新競爭背後的觀念競爭:關於生產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

劉遠舉:現在輿論總算知道記者沒資格指揮俞敏洪,但大家仍覺得有資格指揮90年代的聯想在缺乏資金技術的情況下在X86技術路線上挑戰wi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