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澳洲莫奈許大學任教的楊小凱,曾和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林毅夫就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路徑進行辯論。他們的分歧被總結爲「後發劣勢」和「後發優勢」之爭。當時,中國的GDP僅佔到美國GDP的31.2%;而2021年,中國的GDP則佔到了美國GDP的77.1%。中國能否「後發而先至」,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候。
前幾年中國高速的發展,讓很多人樂觀地認爲中國享有了「後發優勢」,並且似乎已經開始「彎道超車」。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壓力不斷增大,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的不斷變化,從「晶片封鎖」到「光刻機之殤」,讓人們認識到這最後的趕超里程絕不輕鬆。國與國的差距,不是表現在GDP統計數字上,而是表現在新產品、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表現在如何通過技術創新真正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並不斷改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慶幸的是,中國很早就意識到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並且在以數字經濟爲代表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抓住機遇,佔據了有利的位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這句話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強調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實體經濟是本,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國家強大的源泉。二是抓住「數字經濟」這個機遇,用創新的方式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實現最終的「後發而先至」。
您已閱讀11%(576字),剩餘89%(46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