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晶片就成爲中美科技脫鉤的重點領域,而且近一年來有愈演愈烈之勢——美國不僅全面封鎖中國獲取先進晶片技術的可能,而且還脅迫與利誘荷蘭、日本和南韓等國,共同圍堵中國。這樣一來,不單單是最先進的晶片技術被禁止輸入中國,甚至連成熟工藝下的浸沒式光刻機和對應的材料與設備都在被禁之列。與此同時,美國還推出了《晶片法案》,極力拉攏三星和台積電等一流晶片製造企業到美國設廠,並對它們在華髮展設置苛刻限制條件,試圖將中國排除在全球晶片供應鏈之外。可以說,當前中國晶片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前,無論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還是大數據,都建立在晶片的創新之上,並由此給來一個又一個「iPhone時刻」。如果晶片的創新被鎖死,高技術行業將像老去的恆星那樣收縮、坍塌,並可能引發智慧型手機、新能源汽車、5G/6G通訊等領域的停滯不前,不可不引起重視。自主創新是應對脫鉤的重要方式,然而晶片的創新經常面臨著困境。
首先,晶片的創新者經常面臨著被打壓的窘境。儘管很多創新都來自於叛逆的想法,但叛逆通常不受主流的待見,創新之舉經常受到排擠和打壓。例如,1960年貝兒實驗室的阿塔拉和姜大元發明了MOS晶體管,如今已經佔據全世界晶體管的99%份額。但貝兒實驗室卻否決了MOS晶體管的研發,裁撤了項目,中止了資金投入。因爲那時貝兒實驗室已經有了結型晶體管,在這個成熟技術周圍是一批資深的管理者和工程師,他們強烈支持已有的結型晶體管,因爲它不僅工作穩定而且速度快,而新出現的MOS晶體管不穩定且開關慢。貝兒實驗室充分評估了他所面對的通訊市場,認爲結型晶體管工作穩定且速度快的優點在通訊領域更有競爭力,於是做出了停止支持MOS晶體管的決定。這個決定在管理層看來非常合理,然而貝兒實驗室卻忽略了一點,如果將MOS晶體管整合在一起,做成晶片,纔會有後來晶片規模隨著摩爾定律不斷翻倍。但貝兒實驗室偏偏不看好晶片,認爲晶片規模越大就越不可靠,因此否決了MOS晶體管的開發,這使得貝兒實驗室被仙童半導體等大膽探索的公司超越。類似的例子並不少見,例如貝兒實驗室在1967年否決了浮柵晶體管的研發,後者構成了今天的快閃記憶體、U盤和SSD固態硬碟的基礎。IBM公司在1984年否決了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現在MEMS晶片出現在每一輛汽車的安全氣囊中、每個數字投影儀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