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多種因素的複合作用,軟銀集團大幅減持阿里巴巴,持股比例從23.7% 降至 14.6%,套現稅前利潤約340億美元。減持後,軟銀不再將阿里的部分利潤計入自身利潤,阿里只是其賬面上衆多投資中的一筆。軟銀的「自救」是爲應對全球經濟放緩,開源節流的大趨勢,也是對阿里未來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這也反映出阿里在投資資本決策中的價值和重要性有所降低。
另外一個事實是阿里的營收確實出現了放緩。8月4日晚,阿里公佈 自然年2022年二季度業績,收入2055.55億元,經調整EBITA同比下降18%至344.19億元。從利潤看,阿里淨利潤爲202.98億元,同比下降53%。本季度阿里股份回購力度也進一步增強,相比上季度以約20億美元回購了約1780萬股美國存托股,本財季,以約35億美元回購了約3860萬股。與衆多成熟公司一樣,阿里也嘗試以股票回購表明維持股價的決心,以此留住投資人。
面對主營業務國內商業收入的減少和競爭對手的增加,持續探索全球化是阿里尋找新的盈利空間,以及完成「2036年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這個目標的必經之路。2022年4-6月,阿里國際商業收入佔總收入比例爲7%,而2022財年這一數據也是7%。今年4月,阿里新設海外數字商業板塊,並調整了組織結構。面向海外市場的多家子公司包括全球速賣通、國際貿易(ICBU)兩個海外業務,以及Lazada,都由前天貓總裁蔣凡分管。本季度,阿里巴巴國際商業分部收入爲154.5億元,同比成長2%。阿里對國際商業的策略也調整爲:保持成長,允許有虧損但不能沒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