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

專訪世界經濟論壇:實現全球性別平等尚需123年

技術變革和地緣經濟碎片化可能逆轉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趨勢,尤其在中低收入國家,女性在出口行業獲得的正規就業機會面臨貿易收縮風險。當下尤其需要重視貿易環境的變化對性別平等的影響。

人才
完善國際稅收政策,爲臨港特殊經濟功能區的國際高階人才集聚賦能

汪利錟:國際高階人才極容易因爲政策變動和不穩定性而流失,爲此,免稅港的所得稅政策應承諾長期不變,確保「吸引」和「留住」國際高階人才。

管理
向植物學習,應對不確定性

朱巖梅:除了個體要有獨特優勢,樹也告訴我們,不要忽視社羣的力量。樹木相互連接和協作,像一個整體那樣運行,而且可以彼此感知和響應。

教育
港澳在中國教育強國建設中能發揮什麼作用?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李盛兵受訪表示,港澳地區由於獨特的歷史淵源和制度優勢,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能起到戰略支點、絕對強點的功用。

半導體
熱火朝天的中國晶片行業遇上降溫的經濟

中國半導體人才供不應求,然而許多人想要轉行投身這個國家重點行業時卻發現,該領域的就業市場正在降溫。

香港
人才流失加劇香港經濟困境

嚴格的新冠防疫控制措施、強制隔離和封城威脅引發香港人才外流,加劇了香港的經濟困境。

香港
借香港新基建大潮,重塑本地人才國際口碑

張欣宇:我們應當信任香港自己的人才,通過配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積極推動進步、創新的工程設計,再次重建香港業界的國際口碑。

矽谷
美中科技爭端中的矽谷中國員工

美中關係緊張令矽谷的中國員工處境越發艱難,晉升通道、工作簽證都受到限制,這也使他們對職業發展有了不同的考慮。

銀行
中國地方銀行人才短缺嚴重

中國銀行業正面臨許多中小銀行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與此同時,該行業正在努力適應監管和技術的迅速變化。

英國
英國擬推出快捷簽證吸引科研人才

英國首相宣佈將建立「快捷簽證通道」,以及能夠鼓勵「最聰明和最優秀」人才的制度。新計劃定於今年出臺。

管理
企業需要有批判思維的人而不是神祕主義者

過去怪異的頭銜總是過分強調工作崗位的細節,而如今的時尚卻恰恰相反。越模糊、越意味不明、越神祕,就越好。

教育
美國衆多名人被控行賄送子女進名校

根據司法部的起訴書,一些富裕家長總共支付了數千萬美元爲子女購買精英大學的入學名額,包括史丹佛、耶魯等8所大學。

中國
分析:中國「千人計劃」

中國要求官員不再提及這個從海外招聘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重大計劃,原因是美國方面對這個計劃的懷疑日益加深。

英國
區分技術工作和非技術工作只是一種勢利

斯卡平克:德蕾莎·梅伊聲稱脫歐將使英國更方便接納「最聰明和最優秀」的人,這反映出英國對人們所從事工作的勢利態度。

人才
下一波人才大流失將發生在英美

庫柏:憑藉英語的主導地位,美國和英國仍是當今世界知識霸主,但它們對優秀思想家和學生的吸引力正逐漸減弱。

LinkedIn聯合創辦人Allen Blue:希望大家想到LinkedIn就能想到成功

Allen Blue:全世界各個行業都需要大量的數字人才。正如我們所知,世界範圍超過30%的人工智慧工作者在科技圈之外的行業工作。

人才
中國國際人才競爭力正在取得新突破

王輝耀:《2017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藍皮書最近出爐,展示了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發展情況和特點。

程原:爲何跨國企業裏中國籍高階主管仍不多見?

全球頂級獵頭之一——羅盛諮詢的程原認爲,中國高階主管仍普遍缺乏擔任國際職位的意願,與此同時,在華外企出現「老外」高階主管重新增多的趨勢。

大銀行如何吸引科技人才?

金融機構開始從科技企業挖人才,以應對金融科技競爭對手的顛覆嘗試。爲了延攬技術怪才,刻板的銀行必須作出一些改變。

人才
技術專才爲什麼能拿高薪?

Fraedom在任何時候都在試圖填補50至100個空缺職位。該公司需要各類技術人才,問題是全球很多公司都有同樣需求。

大學
顏寧「出走」說明了什麼?

王軍:高校的行政化氛圍正在影響、感染、同化越來越多的留學歸國人員,他們要麼拼命混官職,要麼終日被雜事所擾。

智庫
「中國綠卡」制度的突破性改革

王輝耀、苗綠:中國近日推出了外籍人士永居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國綠卡」申請更容易,含金量進一步提升。

中國需要廣納天下英才

王輝耀:中國的國際人才比例是全世界最低的。中國需要提升軟實力,必須要和全球的人才和人口充分交流和溝通。

智庫
中國已成爲新的國際移民目的地

國際移民組織與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佈的《世界移民報告2015》指出,中國已成爲國際移民新目的地,北京、上海、香港是居全世界前20位的全球城市。

天才
書評:天才是怎樣煉成的?

艾瑞克•魏納在《尋找天才》一書中,踏上了一段史詩般的旅程,探索了東西方的7座城市,來確定人所處的地方對培育天才的重要作用。

人才
用大數據解決人才發現問題

中國人才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王通訊:過去發現人才,一要大師推薦,二要同行評價,三要實踐檢驗,這些方法都有侷限,今天要用大數據發現人才。

人才
似是而非的管理「高見」

FT專欄作家凱拉韋:《哈佛商業評論》列出三條「競爭新規則」:偏執、顛覆自己、爲人才而戰。統統是廢話,我的競爭規則只有一條:僱傭稱職工人,然後照顧好他們。

智庫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全球人才流動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農民工人口流動創造了中國過去30年的輝煌,而未來30年,中國要發展爲創新型國家,需要更多的國際人才來中國發展。

企業如何慧眼識珠?

現任營運主管的赫斯特曾是一名清潔工,要發掘像她這樣才能沒有得到充分施展的人才,企業必須克服偏見,打開眼界,提供多元化晉升機制。

銀行業
銀行又裁員又招人

2012年僅全球最大29家銀行就裁減16萬工作崗位。儘管裁員如此之多,跨國銀行仍在談論人才緊缺、關鍵崗位無法填補。它們到底要找什麼樣的人?

實習
誘人的海外實習

海外實習是僱主們吸引優秀學生的手段之一,不過僱主也會爲此承擔額外成本。由於現在學生喜歡使用社群媒體,有的公司把海外實習項目看做一種公關方式。

智庫
海歸創業,恰逢其時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中國海歸人才迴歸的大潮正在到來,目前是海歸創業的黃金時代。相關部門的相關政策重心也應逐漸從招才引智轉移到優化環境上來。

人才
研究顯示全球技術人才短缺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到2020年全球高科技企業將面臨約4000萬技術人才缺口,製造業缺口最嚴重。位於中國的高科技企業所受打擊將尤爲沉重。

跨國公司紛紛將研發中心移至中國

百事及巴斯夫近期在上海開辦研發中心,以迅速對中國市場做出反應,並利用中國人才資源,此舉措反映出跨國公司在中國開辦研發中心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