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與重塑

矽谷爲何不再湧現創業青年

科技巨擘的主導地位意味著,有前途的年輕創業者更有可能在做大之前就被收購了。矽谷越是成功,它就越覺得有必要喫掉內部的年輕一代。

科技行業的最新一位新星是加密貨幣平臺老闆薩姆•班克曼-弗利德(Sam Bankman-Fried),他的首字母縮寫「SBF」更爲人熟知。他看上去完全符合人們想像中的年輕創辦人的形象。這名早熟的30歲年輕人穿著短褲和T恤,據稱睡在豆袋沙發上,在20多歲時就成爲億萬富豪。但他真正突出的地方在於,他在同齡人當中鶴立雞羣。其他科技奇才都去哪了?科技行業似乎缺失最新一批20多歲的知名創業者。我能想到的唯一其他例子是創立了支付巨擘Stripe的科裏森(Collison)兄弟,他們現在30歲出頭。

幾十年來,年輕的企業創辦人一直是科技行業引以爲豪的創新、顛覆和未來願景的代言人。年輕意味著風險容忍度高,而且對現有系統的神聖性抱有健康的漠視。一些最出名的成功故事包括十幾歲就創立了讓他們名聲大噪的企業的少年,例如微軟(Microsoft)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21歲時與人聯手創立了蘋果(Apple)。賴利•佩吉(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建立谷歌(Google)時只有25歲,谷歌上市時他們纔剛剛30歲。埃文•施皮格爾(Evan Spiegel)成立自動刪除資訊應用Snapchat時只有21歲,其母公司以逾200億美元的估值上市時他只有26歲。

青春的神話很強大。人們描述矽谷的獨特企業文化時,仍會提到祖克柏的連帽衫。且不提祖克柏現已38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而且更經常被拍到穿著看起來很貴的圓領套頭衫。

您已閱讀35%(681字),剩餘65%(12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