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啓與升級

安倍被刺,強森辭職,世界會重回1914嗎?

鄧聿文:當下和一戰前比,還是有很多不同,其中至少有兩個因素在阻擾著主要大國尤其霸權國和挑戰者間發生直接的戰爭衝突。

財稅看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兵」的喜與憂

羅志恆:相對均衡的高水準發展,使得浙江具備對中央淨貢獻大、財政收入質量高等特點;在大變局下,浙江經濟與財政形勢面臨一系列挑戰。

反壟斷、平臺經濟與軍備競賽

李瀚明:鼓勵商業實體將資金用在創新而非軍備競賽上。這一規律應該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明確的。

中國數字經濟的務實之路

程實、高欣弘:中國數字經濟正在走出一條不一樣的務實之路,既包含了發展反向的由虛入實,也賦予了制度設計的化繁爲簡,更體現爲場景落地的去僞存真。

大宗商品未來走勢如何?

周茂華:近期受發達經濟體政策收緊和經濟衰退影響,投資者拋售大宗商品,其價格普跌會帶來哪些影響?近期大宗商品調整是否充分,未來趨勢如何?

美國遷回供應鏈的風險

嬰兒配方奶粉危機說明,自給自足並不能保障供應安全。相比聯邦政府事後做出反應,靈活、以市場爲導向的貿易、監管和採購將會更好。

歐洲議會投票支持將天然氣和核能歸爲可持續能源

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制度旨在鼓勵對氣候友好型項目的直接投資。批評者稱,在這一分類中納入天然氣和核能將加深歐洲對俄羅斯的依賴。

基建投資能否再超預期?

梁巖:穩成長之下,基建投資增速明顯超出預期,但投資者依舊存在一些疑惑:過去基建爲何低迷?當前爲什麼反彈?未來增速如何?

美國衰退,機率幾何?

程實、張弘頊:根據模型分析,美國經濟政策實際上已經陷入預判失誤和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這將爲美國經濟和美股市場的未來蒙上陰影。

經濟回暖亟待解決三大平衡問題

沈建光:二季度已是成長低點,下半年增速將逐季走高,全年大機率呈現「前低後高」走勢;通識內外部環境依然存在挑戰,需重點解決什麼問題?

詠竹坊
疫情陰雲退散 攜程爲旅遊淘金熱做好準備

由於國內疫情期間的旅行限制,這家在線旅行社一季度嚴重虧損,但預計豐厚的利潤就在眼前。

2022年策劃一場網路攻擊要多少錢?

貝里:過去五年裏,DDoS攻擊的價格越來越便宜,同時易於入侵的物聯網設備數量激增,成爲理想的攻擊對象。

反壟斷
美國科技反壟斷立法爲何卡殼?

薛寧:一部法案是民意代表與個人願景的混合產物,不排除政治作秀等成分,因此需在正當程式保障之下進行充分的公共對抗、辯論、遊說。

如何避免政策超調風險?

章俊:目前,對下半年中國經濟持悲觀或者謹慎立場的投資者依然較多,市場對經濟下行風險有較爲充分的認識,但對潛在可能的經濟上行風險認識不足。

基於本益比做擇時投資靠譜嗎?

伍治堅:金融市場的歷史分析和未來展望,都需要遵從「機率化」思維,即我們只能估計事件可能發生的機率和分佈,但這並不意味著最大機率的結果一定會發生。

美聯準或落入「先緊縮後刺激」陷阱

伊爾艾朗:這種陷阱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困擾著許多西方國家央行,如今仍困擾著許多發展中國家。

投國運與買公司

黃凡:長時間的通膨,會導致全球市場長期下行,A股也不能獨善其身。各類資產價格將面臨大動盪,投資人該如何應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未來:從一家「淡馬錫」到N家「淡馬錫」

鄭志剛:企業由以往產業集團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轉變,表明作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重要環節和配套措施的國有資本管理體系改革的實施進入到實質階段。

八大微觀變化正在重塑宏觀

陳春花:「流變」是今天最顯著的特徵,我們沉浸在數據、資訊湧動的社會環境之中,所有事物因此而發生著變異。微觀層面八大新特徵,是什麼?

從長週期看美國通膨與股市

胡偉俊:從長週期的視角來看,未來的通膨中樞很可能高於過去十年,甚至過去三十年。宏觀背景將對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美股會如何變化?

不必過高估計財政缺口

梁巖:中國實際財政缺口大大低於市場預估;通過適當的財政騰挪即足以彌補收支缺口。即使不發行抗疫國債,市場也無需對財政支出過於擔憂。

名存實亡的「中高風險區」

李瀚明:中高風險區規則的失效,使得地方政府的出行防疫政策開始碎片化。這毫無疑問是不利於恢復正常的境內人口流動秩序的。

反全球化人士的七個認識誤區

沃爾夫:全球化並沒有消亡,它甚至可能並未步入末路。但在設定新的航向時,我們需要避免七大錯誤。

印度
印度「獨角獸」已破百,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薛寧:印度「獨角獸」破百是給中國的一個提醒,在全球科技產業競爭中不能只盯著美國,還要注意印度,這位雄心勃勃的亞洲鄰居快追上來了。

美聯準能成功遏制通膨嗎?

伍治堅:回顧歷史,成功的軟著陸案例並不常見。從1950年算起,美聯準共經歷過12次升息週期,其中9次經濟陷入衰退,升息導致經濟衰退的機率高達75%。

各地分道揚鑣的防疫政策和人流限制

李瀚明:常態化核酸檢測確實維持了人口流動,但實在昂貴,那些沒有財力的城市仍然會堅持限制人口流動。

復甦消費,需打破兩大「負向循環」

沈建光:改變消費持續低迷,財政政策是關鍵。除了減稅降費外,需增加中央財政的一攬子促消費政策,打破兩大「負向循環」對消費的壓制。

冰封的土地財政,何時解凍?

羅志恆、賀晨、牛琴:土地出讓收入今年大機率仍是負成長,將影響地方政府財力;低迷主要受預期、需求、供給三方面影響,如何破局?

後疫情時代貿易格局的重構:越南是唯一值得擔心的地區嗎?

杜若萱:比起越南,以墨西哥爲代表的拉美國家及美國本土正在暗流湧動,通過良好的工業基礎設施、較低關稅成本等優勢成爲產業鏈外遷中的關鍵角色。

疫後供應鏈重振,各地需要共擔疫情風險

劉遠舉:只有共同承擔風險,才能共享經濟重振。那些經濟聯繫緊密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應該進一步建立風險共擔機制,重振產業鏈。

馬士基老闆:全球貿易不會逆轉

馬士基執行長斯科表示,他幾乎沒有看到歐美製造商正將生產撤回國內的跡象;相反,他們正在亞洲各地尋找更多供應商。

別了,傭人經濟

奧康納:隨叫隨到的「按需」服務可能使人們感到富有,但該模式目前正陷於困境,最大的問題是資金枯竭。

新東方的轉型與中國民營經濟的韌性

鄭志剛:新東方步入轉型之路給我們正在下行的中國經濟、尤其是那些陷入生存絕境的民營企業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啓發呢?

政府需推動先進技術沿經驗曲線發展

愛資哈爾:應對當今諸多挑戰都需要先進技術,爲了推動新技術的成本快速下降,政府應出臺措施保障其需求,幫助其積累經驗。

中國經濟:接下來向何處去?

王丹:房地產市場變得疲軟,監管收緊導致網路經濟萎縮,儘管出口絕對值仍處歷史高位,但增速放緩。因此2022年復甦將比2020年困難的多。

資產負債表視角看美聯準

吳金鐸:打擊通膨與防止美國經濟硬著陸,如何兼顧?美聯準怎麼辦?如何評估各種政策工具?美聯準的工具箱中,不僅只有加息抑制需求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