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冰封的土地財政,何時解凍?

羅志恆、賀晨、牛琴:土地出讓收入今年大機率仍是負成長,將影響地方政府財力;低迷主要受預期、需求、供給三方面影響,如何破局?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地產下行成爲中國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政策暖風頻吹,自429政治局會議提出「支持各地從當地實際出發完善房地產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後,中央和地方政府積極採取措施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放鬆房地產調控,從放鬆融資、下調首付比例、放鬆限購限貸等方面支持房地產銷售、緩解房企風險、恢復市場信心,促進房地產回暖帶動經濟發展和財政改善。

時已入夏,重點城市集中供地如火如荼,較一季度供地明顯增加,然而土拍市場中房企拿地熱情仍未完全恢復、仍偏謹慎。1-5月全國土地出讓金(衡量土地成交金額,進入國庫時間要延後)腰斬,31省份及重點城市土地出讓金負成長;1-4月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中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衡量入庫收入)同比爲-29.8%。

當前土地市場低迷主要受到預期、需求、供給三方面影響:一是房地產市場風險暴露以及房價下行預期導致居民的觀望態度濃厚,購房意願不足;二是房企銷售回款偏慢,加之融資緊張,拿地更偏謹慎;三是今年以來,全國疫情多地散發,土拍延期,供地節奏被打亂。房地產市場低迷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衝擊逐步顯現,房地產相關稅收及土地財政壓力較大,地方綜合財力下滑,財政緊平衡態勢加劇。後續伴隨調控政策邊際放鬆、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下半年整體土地出讓收入降幅可能收窄,但在區域分化加重的背景下,部分中西部地區土地財政下行壓力可能進一步加大。

您已閱讀15%(599字),剩餘85%(33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