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農村
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建議給全國農民宅基地頒發產權證

王輝耀:可在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以宅基地制度改革爲第四次改革重要突破口,通過推進城鄉協調融合發展極大程度上釋放中國內需潛力。

轉型發展的「中國模式」(下)

陶然:是否存在中國模式?首先要把「模式」當成一個中性詞。研究轉型最重要的是「問對研究問題」,而不是根據現有主流理論來提出研究問題。

轉型發展的「中國模式」(上)

陶然:計劃經濟體制給中國帶來了什麼?改革開放爲什麼在「文革」結束兩年後就可以很快啓動?中國經濟體制在哪些主要方面還面臨重大挑戰

冰封的土地財政,何時解凍?

羅志恆、賀晨、牛琴:土地出讓收入今年大機率仍是負成長,將影響地方政府財力;低迷主要受預期、需求、供給三方面影響,如何破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四五的三大突破

沈建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露了什麼信號?實現科技引領的超越、人民幣可兌換、農村土地市場化,可能成爲「十四五」的三大突破。

香堂「小產權房」中的經濟和法律問題

盛洪:中國奇蹟的制度原因,就是市場在配置商品生產和配置土地方面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對此不能視而不見。

中國經濟戰略和政策如何走:五點商榷

周天勇:是否不應該將GDP成長看得太重?工業化已經趨於結束,要去工業化?中國經濟結構升級要服務業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做?

提振中國消費的關鍵

沈建光:提振消費重點仍應放在收入端,加快落實結構性改革的各項措施仍是關鍵;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改革,增加農民羣體財富收入,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城市化與土地制度改革

王小魯:城市化並不意味著一定佔用大量的耕地,也並不意味著農村必然凋敝。推進土地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將有力支持未來城市化發展和長期經濟成長。

改革急先鋒爲何難以分享改革紅利?

文貫中:三農問題已成中國模式阿喀琉斯之踵,土地市場的建立加上戶籍制度改革和資本市場完善,將標誌着中國經濟改革的最後成功。

北京
還地於民:從北京趕人反思土地政策改革

黃張凱:北京周邊殘破是郊區農民無法保護土地所有權的惡果。粗暴拆趕是逆城市化、逆產業聚集、逆市場化之舉。

房地產
國土部表態緩解「土地使用權到期」疑慮

中國國土資源部表示,針對溫州的20年住房土地使用權到期問題,不需要提出續期申請,不收取費用,結束了外界猜測。

產權保護缺失,農地改革面臨「空轉」風險

常紅曉:實踐證明在土地改革領域,中國決策者亟需的並非規模經營,更應把政策重點放在產權保護和徵地制度改革上。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制度困境

常紅曉:農地「三權分置」並不能解決農民土地權利不完整、缺乏制度保障問題,也不涉及集體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問題。

烏坎村民選村支書林祖戀被捕

2011年因徵地糾紛引發全球關注的烏坎村後來被視爲中國「基層民主孵化器」,林祖戀日前在籌備新抗議活動時被控受賄。

土地
住房用地使用權宜自動無償續期

常紅曉:中國政策制定者最好是正式明確70年住房用地期滿後可自動、無償續期。對溫州等地少量短期限的住房用地,可經由合理補繳地價,把土地使用權期限統一爲70年。

杜潤生
「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生前訪談錄(下)

有「中國農村改革之父」之稱的杜潤生近期逝世,他對中國農村經濟以及土地政策影響甚深。如何評價他及那一代人,將是一個歷史課題;他認爲中國改革要過兩大關,一是市場關,一是民主關。

杜潤生
「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生前訪談錄(上)

有「中國農村改革之父」之稱的杜潤生近期逝世,他對中國農村經濟以及土地政策影響甚深。他認爲中國改革要過兩大關,一是市場關,一是民主關。如何評價他及那一代人,將是一個歷史課題。

香港
香港墓地短缺日益嚴重

香港用來埋葬逝者的地方即將耗盡,人們要爲逝者尋找安息地的等待越來越長,費用也越來越高昂。另一種紀念方式應運而生——把骨灰變成鑽石永久儲存。

爲中國改革尋求策略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陶然:中國經濟從超常態過渡到新常態,需要有效的改革。中國不同的部門、企業、乃至改革涉及到的社會大眾,都是改革的利益相關者,都應該參與如何推動改革的討論,不能讓改革被處於優勢地位的利益集團所主導。

故鄉
死去的故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設施農業將田野變成了巨大的產線,他們使用本地人祖先留下的土地,生產最能賺錢的東西。被驅逐出土地的人們各自尋找生路,鄉村正在消失。

城鎮化
平度事件暗示經濟轉型艱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山東平度悲慘的事件再次提醒人們,土地作爲中國最大宗、差價最大的資產,在中國經濟中起著怎樣的重要作用。

房地產
小產權房難「轉正」

中原集團研究總監劉淵:不論是在提高農民收入上,還是在補償地方財政上,讓小產權房「轉正」都不會給中國政府帶來明顯收益,因此也不會是政策首選。

烏坎
廣東上浦村:下一個烏坎?

上浦村村民與警察的對峙還在持續。村民指控一位村領導勾結商人侵佔農田,要求選舉,與2011年的烏坎事件十分相似。

農地不集中,糧食不安全

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建國:中國農村中的年輕人爲何不願種田?一句話:不划算。農地「贈耕」,也成爲中國農村的一個普遍現象。不管願不願意,土地規模經營都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土地
盤活土地資源的難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如果沒有政府對土地的區位進行置換,偏遠地區的土地可能一錢不值;如果政府進行置換,又面臨水電煤氣、城市化、吸引企業等成本問題。這是個兩難的選擇。

土地
允許土地自由交易的好處

天則經濟研究所茅於軾:允許農民自由買賣土地,可以增加農民財富,降低房價和地價,加速城鎮化,促進社會安定,擴大消費,減少土地糾紛。

土地
政府賣地利與弊

財經評論人周克成:近日中國多個地方政府擺出賣地盛宴。賣地可增加建設用地,有助於提高土地利用價值,但也會產生政府濫徵地和阻礙農地產權改革的風險。

中國第三次土改實驗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土地改革是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總閥門。如今,中國面臨第二次改革,總閥門又要動了。深圳土改便是中國第三次土改的一次重要實驗。

中國土地銷售放緩加劇

中國土地銷售下滑尚未達到觸發危機的程度。但隨著地方政府過去幾年累積的債務陸續到期,是否應當放鬆調控支撐地方財政,成爲艱難的政策選擇。

中國地方政府「賣地難」

廣州市政府上月四度取消或大幅壓縮賣地計劃,原因是開發商資金喫緊、且對連串抑制房價的措施感到不安。「賣地難」若持續下去,將嚴重影響中國地方政府的財政。

清明節
中國墓地:最後的權利?

上週一則有關墓地租賃期僅爲20年的傳言引起了網民熱議。中國民政部週一回應稱,墓地租賃期爲50或70年,但買者僅有使用權、無所有權。

張千帆:拆遷悲劇風險仍存

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新拆遷條例」實行之後,拆遷悲劇不會立馬消失。由於新條例對「公共利益」的寬泛規定,地方政府仍然可以打著這一旗號繼續大肆拆遷。

拆遷
中國拆遷徵收條例爲何難產?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傅蔚岡:只有在法律層面上釐清集體土地的價值,使法律層面的價格和農民預期價值的落差得以減小,才能避免類似唐福珍慘劇的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