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

重塑糧食安全觀,農民富裕高於「過度安全」

沈曉傑: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需要在維護好糧食安全同時,更多的關注農民的富裕和土地的效益;讓農民通過土地生財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

城市
陸銘「入海」,大都市主義comédie上場

陳振鐸:大國真的一定要大城嗎?大城市真的「一」定乾坤、「一」統天下,主宰所有中國人未來的生活空間命運了嗎?

人口
從大數據看中國都市圈人口遷移

沈建光:中國城鎮化道路已經呈現出明顯的集聚效應,以中心城市爲中心,向周圍輻射構成都市圈悄然形成。這與發達國家的城市化之路不謀而合。

鄉村
中國鄉村振興的五大誤解

陳杰:鄉村振興,是減少農民而非增加農民,是減少農業就業而非增加農業就業。因此鄉村振興不是逆城鎮化。

房產稅
房產稅能否成爲地方稅的支柱

邵宇:本輪房產稅討論核心內容更多體現在徵收的細節問題上,如減免政策、稅率、和效應等方面,以及房產稅能否成爲地方稅的主體部分等。

從城市經濟學的視角看雄安計劃

盛洪:「北京過大」是政府直接配置資源的後果,真正的解決之道是讓市場起決定作用,不是建設一個更大的北京。

雄安新區如何延續深圳、浦東奇蹟?

劉勝軍:雄安新區目前還是一張白紙,只要從改革之處落筆,發揮當年深圳、浦東那樣的改革效應,美好未來可期。

「樓市心理調查」系列之二:樓市調控者的「糾結」心理

黎巖:房價越調越高並非管理層的初衷,但在拉動經濟目標下,確實沒有其他車比房地產這輛車更好開。

城市化
書評:中國城市化如何吞噬鄉村?

韓碧如:在《龍在鑽石村》一書中,中國的城市大力擴張,吞噬周邊的鄉村。許多東西正在城市化的力量之下枯萎。

移民改變國際大都市面貌

遷往大城市的跨國移民們改變周圍社區的城市肌理,同時創造出與自身血統和城市原住民皆不一樣的身份認同。

城市化
高城市化率與經濟發達並無必然聯繫

安邦諮詢:城市化率超過50%後,社會可能會進入風險高發期。中國需注意高城市化率風險,要注重城市發展內涵,避免在中國出現「貧窮的高城市化率」。

房地產
農民工市民化:不是恩賜是權利

上海財經大學陳杰:農民工市民化是中國城鎮化最爲艱鉅的「最後一公里」。意味著讓農民工完整地融入到城市社會之中,不再被標籤化爲只有生產功能、沒有生活權利的打工者。如果農民工在城市被排斥和邊緣化,不僅將損害經濟效率,也蘊含極大社會風險。

中國「村鎮化」大勢隱現

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秋風:網路正在塑造經濟社會秩序之雛形,讓我們隱約看到了中國古老的經濟社會秩序重生之可能。我們應該藉此重新思考城市與鄉村的關係、工業與其他產業的關係,重新思考中國究竟需要城市化、城鎮化、還是村鎮化。

從城鎮化步伐看中國經濟下行空間

海通證券李迅雷:中國明年註定要對各種泡沫悉心呵護,避免其破滅而導致金融危機,又要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化解因經濟結構扭曲帶來的種種矛盾。這或許就叫經濟轉型。

強徵農地背後的中國城鎮化隱憂

強徵農地正在打亂中國城鎮化的正常進程,失地補償只能讓部分農民開始新生活,對於其他失地農民而言,情況卻並非如此。隨著債務纏身的地方政府將用作抵押的土地賣給房地產開發商,中國各地衝突事件的數量開始攀升。

畢節
留守兒童悲劇呼喚中國基層社會重建

FT中文網撰稿人才讓多吉:留守兒童之殤是發展的悲劇,但更是中國社區治理現代化失靈的表現,問題在基層原因在上層,留守兒童權益保護,更多要讓基層網路重建併發揮作用。

城鎮化
中國城鎮化帶來的困惑

FT中文網撰稿人白天:中國「城中村」改建,回遷區和商品區被開發商完全分隔開,兩邊各走各門,連車庫也不相連,這正是被種種生活細節影響的市場選擇。

過年
乙未年開春造句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兄弟們坐在一起,卻難啓話頭。混得好的,拉你打牌,陪打的任其放肆,彷彿於此達成了微妙的平衡。喫飯,打牌,都在迴避「交流」。

何處覓鄉愁?

讀者453741822:在今天的中國,如果沒有對農民土地產權的保護,那麼,無論是「新型城鎮化」,還是「新農村」,最後都只是一場無法讓農民真正受益的「運動」。

讓「新鄉村運動」重塑故鄉

FT中文網撰稿人陶舜:「逃離北上廣」只是簡單地將城市與鄉村相對立,當今在中國更酷的事情,是將鄉村與城市巧妙勾連的「新鄉村運動」。藉助網路,鄉村被賦予更具當代性的商業色彩,進而帶動文化和政治氛圍的變遷,鄉村也由此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

城鎮化
中國向丹麥學習淨化空氣

近年來,有鋼都之稱的鞍山引進丹麥「區域供熱」技術,利用該市主要鋼廠的廢熱爲城市供暖。到2015年,鞍山每年將減少燃煤17.3萬噸。丹麥公司稱,若擴建熱水管道系統,鞍山每年用煤量可減少120萬噸。

城鄉
規劃中國新農村

城村架構是一個設在香港大學內的非贏利組織,它就中國農村規劃與慈善團體及地方政府合作,所開發的項目遍及廣東、湖南、四川等多個省份。

過度強調耕地保護是刻舟求劍

FT中文網撰稿人楊俊鋒:中國有關耕地保護的觀念誤區,致使土地無法地盡其用,阻礙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歷史經驗教訓固然重要,但稍不留神,也會使人刻舟求劍。

中國新城鎮化應走出當前改革誤區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陶然:中國城鎮化是涉及戶籍、土地、財政的系統改革,而戶籍改革的關鍵,在於啓動有效的土地制度改革,全面降低農民工舉家在城市定居的成本。

爲中國改革尋求策略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陶然:中國經濟從超常態過渡到新常態,需要有效的改革。中國不同的部門、企業、乃至改革涉及到的社會大眾,都是改革的利益相關者,都應該參與如何推動改革的討論,不能讓改革被處於優勢地位的利益集團所主導。

公積金
如何破解樓市剛需難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中國樓市的首批投資者已賺足收益離場,只剩下對價格敏感的低收入羣體。政府應考慮建立住房銀行,以滿足這一「剛需羣體」的低息貸款需求。

在縣城買房的大表哥

FT中文網撰稿人白天:中國城市裏流行討論剩女,農村愁的則是大把剩男沒人可娶。農村女孩子緊俏,對男方的要求已發展成小樓小車小婆婆。

北京最嚴格入學政策的暴力本質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劉遠舉:以提高入學門檻來限制非京籍人口,實質是以暴力阻止公民追求幸福的權利,與禁止逃荒、強制收容遣返外地人並無本質區別。

城鎮化
跨越城市發展拐點的東京經驗

城市中國計劃研究總監張耕田:中國城市在人口超過450萬、密度超8000人後,均出現可持續發展拐點,但這一現象在特大城市東京卻未出現,差距就在社會和環境治理。

城鎮化
中國「城市病」的政策根源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曹建海:中國城市發展不可持續,既有土地改革落後的原因,也與頂層設計片面追求保成長、GDP考覈及地方政府約束機制缺失有關。

小產權房關乎中國城鎮化成敗

中國人民大學陶然:中國新型城鎮化模式的建立,必須伴隨全面深刻的配套改革。著力點與突破口不是戶籍制度,也非財稅體制,而是如何建立城鄉一體的用地市場和降低城市定居成本。小產權房問題能否解決,決定城鎮化的模式與走向。

房地產
中國應戒除房地產依賴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中國的城市發展正在爲過去的房地產依賴付出代價。如果中國繼續以負債方式大搞房地產,這個產業將從過去城市發展的動力逐漸轉變爲包袱。

好的城市規劃是公衆參與出來的

FT中文網公共政策編輯霍默靜:這是一個有趣的狀態——印度用從中國學來的參與式管理實現著官員民主思維的轉變,而中國討論「人的城鎮化」規劃的決策時還未引入公共參與。

城鎮化
讓市場力量決定城鎮化進程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黃育川:中國最新公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亮點不少,但缺陷在於要求「嚴格控制」特大城市規模,引導勞動力向中小城市遷移。這不僅違反「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精神,還會加大中國實現生產率成長的難度。

城鎮化
平度事件暗示經濟轉型艱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山東平度悲慘的事件再次提醒人們,土地作爲中國最大宗、差價最大的資產,在中國經濟中起著怎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