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中國「兩會」在即,作爲中國年度政經大事,「兩會」財經議程著力點應在何處?什麼纔是中國經濟的真問題?FT中文網近期組織相關專題討論,編輯事宜,聯繫[email protected]。
2015年12月下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農民工市民化」,使得農民工市民化這個命題又一次成爲經濟政策與媒體輿論的焦點。其實,關於農民工市民化的命題,伴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中國出現大規模城鄉勞動力流動之後,國內學界很早就開始有大量研究和激烈的討論,並進入了政策討論議程。2012年十八大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過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其實就國際城鎮化的經驗來說,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就等同於城鎮化。但在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模式下,出現了大批在城市打工但不能在城市定居的農業轉移人口,這就是所謂的農民工。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爲2.7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8億,本地農民工1.06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也指出,「目前農民工已成爲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然而,「受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影響,被統計爲城鎮人口的2.34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0年一個研究報告,如果每年能推動農民工市民化1000萬人口,中國經濟成長速度可以提高1個百分點,同時促進我國經濟從投資驅動型向內需驅動型轉型,還有利於縮小城鄉和城市內部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市規模經濟效益和增加人力資本積累速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1年的一份報告還測算了農民工的市民化成本,認爲農民工市民化的政府支出約爲8萬元/人(2010年價格水準)。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報告(2012)》則認爲,中國農民進城人均成本13萬,政府每年需要投入65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