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

農民工
中國中老年農民工面臨窘境

城鄉養老金之間的巨大差距迫使已到退休年齡的農民工繼續工作,其中許多人在日結工市場尋找臨時工作以維持生計。

中國擔心醫護人員和春節返鄉人員引爆疫情

中國衛生部門擔心,隨著政府放鬆防疫措施,春節假期期間新冠感染人數會在準備不足的農村地區激增。

中國職業培訓計劃未成再就業強心劑

中國計劃對5000多萬名失業和低收入員工進行再培訓,但在新冠疫情後,這個得到政府補貼的培訓計劃卻沒有幫到多少失業人員。

戶口
城市戶口在中國農民工當中不喫香了

2014年至2019年間,中國每年只有不到800萬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落戶,而要實現2020年1億人落戶的政府目標,需要每年落戶1670萬人。

農民工
中國將首次爲無失業保險農民工提供補助

未參加失業保險的中國農民工將首次能夠申請「低保」,政府重大項目將僱傭更多勞動力並將勞務報酬比例從10%提高至15%。

被新冠疫情困在老家的中國農民工

自春節假期結束以來,中國內陸有大量農民工試圖重返沿海地區的工廠,但政府爲抗疫而實施的交通管制使他們陷入窘境。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阻礙中國農民工返工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阻礙了中國農民工春節後返回工作崗位,這將導致部分地區勞動力緊張,促使更多農民工選擇就近打工。

教育
從河南小村到哈佛的不尋常之路

段孟宇:中國超過一億留守和流動兒童中,不乏比我天資更好更努力的人。如果他們得到和我一樣的教育機會,我堅信他們也一定可以做出很多精彩的事情。

改革40年,中國社會亟需重聚共識

郭於華:改革最初十年,中國社會上下齊心,蒸蒸日上,但此後社會共識日趨破裂。改革下半程,需要在自由市場、憲政民主和公民社會上重聚共識。

反思佳士運動背後的經濟與社會矛盾

潘毅:面對嚴峻的勞資矛盾,中國工人不斷反抗,也日漸意識到,假如沒有自己的組織,就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教育
流動的未來:流動兒童教育難題爲何難以破解?

魏佳羽:90年代初,北京大概有1100萬人口,上海有1300萬人口。當時都能夠安排一百多萬孩子在小學讀書,現在在校的學生比九十年代初還要少,學位卻總是不夠,爲什麼呢?

人口
中國部分一線城市人口控制初見效果

中國農村勞動力進城帶來的奇蹟般城市擴張,推動中國經濟實現了奇蹟般成長。但在京滬等一線城市,這一趨勢正慢慢逆轉。

中國人口流動的決定因素

最近中國的兩大事件表明,儘管市場力量很強大,規劃者們想要引導人口流動和勞動力的本能仍沒有消失。

北京驅離「低端人口」引發社會譁然

100多名知識分子聯名上書,反對拆房趕人行動,稱其「嚴重踐踏人權」。一些市民自發幫助被清退的務工人員。

北京發起拆除非法住房行動

大興區火災導致19人死亡後,北京市政府宣佈在全市開展爲期40天的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

流沙中的孩子們

馬麗、李晉:對民工社區中的孩子來說,浮華的城市熟悉又陌生。他們彷彿站在流沙之中,拼命掙扎卻還是被淹沒了。

中國勞工薪資漲幅放緩

去年中國農民工平均薪資漲幅降至7%以下,而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新的就業崗位往往在服務業,其薪資低於製造業。

北京
北京拆除打工子弟學校疏解人口壓力

爲疏散外來務工人員、控制北京市人口,北京市開始拆除市內一些大型打工子弟學校,成千上萬中國兒童面臨失學。

教育
南五環邊上學夢:北京首所打工子弟中學的奇蹟與困境

蒲公英中學建校12年,見證幾千名幾乎走投無路的學生的蛻變。如今,奇蹟卻被擋在了無法竣工的新校舍門外。

範雨素給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任務

劉遠舉:範雨素出現的本質是什麼?她是中國受到不平等對待的農民工的代表,是一塊在中國當下社會中淬鍊地發紅的鐵。

一個農民工兄弟(下)

老愚:買不起自己蓋的房,會讓他有自卑感。他不爲鄉村的消失、土地的死亡傷感,只擔心房地產蕭條,自己無事可做。

一個農民工兄弟(中)

老愚:人到中年,想起白駒過隙般的人生,K頗爲困惑:命運是怎樣把自己帶上這條道的呢?有沒有一條更好的路?

一個農民工兄弟(上)

老愚:元旦這天黃昏,K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楊陵。他想回家但又不願意丟錢——老闆按天算,走一天就少一天的錢。

城市化
書評:中國城市化如何吞噬鄉村?

韓碧如:在《龍在鑽石村》一書中,中國的城市大力擴張,吞噬周邊的鄉村。許多東西正在城市化的力量之下枯萎。

農村
中國城鄉差距的根源

中央財經大學路乾:農民有地而貧窮,城裏人沒地但富裕,這種不合常理的現象,根源在土地制度,是土地產權和市場的殘缺,要真正解決問題,還需從觀念、制度入手。

房地產
農民工市民化:不是恩賜是權利

上海財經大學陳杰:農民工市民化是中國城鎮化最爲艱鉅的「最後一公里」。意味著讓農民工完整地融入到城市社會之中,不再被標籤化爲只有生產功能、沒有生活權利的打工者。如果農民工在城市被排斥和邊緣化,不僅將損害經濟效率,也蘊含極大社會風險。

中國發展新潛力:縮小地區差異

滙豐高級經濟顧問簡世勳:在中國,貴州人均收入僅爲天津的25%,中國地區之間的差異比發達經濟體大得多。但這也意味著,只要拆除地區之間的人爲邊界,中國擁有比其他多數國家更快擴張的潛力。

留守兒童:中國奇蹟的遺留難題

如今中國有6100萬「留守兒童」。經濟學家稱他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必然代價,並預計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這一羣體可能產生嚴峻的家庭和社會問題。但另一些研究卻得出了與普遍觀點完全不同的結論。

中國加大鐵路投資以提振經濟

作爲財政刺激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將興建更多鐵路。比起美國量化寬鬆造成的房地產熱潮和股市泡沫,中國版的財政刺激至少帶來了更有效率的火車和地鐵服務。

見證中國鉅變的父女

吳建飛和吳佳瑤這一對父女的生活,就像是中國經濟變遷的序幕和尾聲。他們兩人分別以自己的方式,成爲建設中國經濟奇蹟的農民工大軍的步兵。

農民工
拾荒女和她在上海的「窩」

在霓虹燈照亮的摩天大樓陰影下不遠處,一段臨時搭建的樓梯上方那間陰暗的小閣樓,就是曹秀珍居住的地方。這棟樓裏住了太多人,看上去要被壓垮了似的。和曹秀珍一樣,這裏的住戶都是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勉強餬口的農民工。

農民工
外來兒童就學面臨「北京門檻」

中國雖然在努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但容納流進城市的龐大人口卻並非易事。最近的戶籍制度改革,主要影響那些已經遷進一線城市的流動人口,也讓這些家庭的子女教育再次成了難題。

農民工
中國農民工的艱辛維權路

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供應逐漸枯竭,中國農民工相對於僱主的地位大幅上升。這導致了勞資糾紛數量激增,但在糾紛的過程中,一些人發現自己陷入了涉嫌「擾亂社會秩序」的困境。

農民工
「淘寶村」緩解中國城市化痼疾

在中國農村地區興起的電子商務,不僅爲農村勞動人口創造了財富,更幫助農村吸引和留住人才,解決了「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問題。

東盟受益中國製造業外遷

調查顯示,在中國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大約三分之一的製造商都計劃把生產產能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爲低廉的地區,如東南亞、孟加拉、印度和斯里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