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

反思佳士運動背後的經濟與社會矛盾

潘毅:面對嚴峻的勞資矛盾,中國工人不斷反抗,也日漸意識到,假如沒有自己的組織,就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個小小的製造業工廠的工人維權事件,爲什麼能引起這麼多的工人和大學生支持?一個依法組建工會的要求竟然導致國家安全部門一系列的拘捕和打壓行爲,這可說是近年來少見的現象。在7月27日對30名工人的抓捕,8月24日對近50大學生、工友和社會熱心人士的暴力清場之後,11月9日晚,十餘位分佈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佳士聲援團成員和相關人士疑遭暴力綁架、拘捕或失蹤,隨後,11月11日下午,武漢又發生了佳士聲援團另外三位成員被綁架事件。此次打壓,橫跨多個地區,主要針對已經畢業的大學生,其中包括北大等多校畢業生、社區服務社工和社區工會工作人員,至今下落不明。中國政府企圖一網打盡佳士聲援團成員。佳士事件發展到現在,已經引發了不小的社會反響和國際關注。

改革開放四十年下的中國

佳士工人的抗爭以及後續的聲援,有著必然性。從全球新自由資本主義和中國工人發展的趨勢來看,工人們提出超越經濟的政治性訴求——即組建工會——是必然的。這標誌着中國工人已經從「自在」逐步走向「自爲」,工人的維權意識不斷在鍛鍊中培養出來。

您已閱讀12%(449字),剩餘88%(32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