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

華裔
美國的「中國哥們」與精細製造

陳功:來自中國的康一男在美國社會早已是一位公認的機械大師。與看到更多文化人相比,我更希望看到更多這樣的「中國哥們」出現。

中國一勞工新聞網站有三人被拘留

「新生代」主編楊鄭君1月被拘留,上週該網站另兩名編輯危志立和柯成冰也被帶走。政府對勞工維權活動的打擊加大。

反思佳士運動背後的經濟與社會矛盾

潘毅:面對嚴峻的勞資矛盾,中國工人不斷反抗,也日漸意識到,假如沒有自己的組織,就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職工參與私企民主管理,中國官方意圖是什麼?

鄧聿文:官方意圖是通過加強企業職代會和職工董事、監事的制度建設,讓職工參與成爲企業治理機制的一部分。

日益強大的美國大企業擠壓勞動者收入

隨著盈利豐厚的大企業的支配地位日益增強,員工從經濟蛋糕中分得的部分越來越小,從而加劇了收入不平等。

中國新一輪下崗潮帶來挑戰

截至今年底中國各地將有180萬煤礦和鋼廠工人下崗,是1990年代末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潮,給決策者提出艱鉅挑戰。

數位化
數字「工人階級團結起來」

群眾外包工作者獨立承接簡單但需要人類判斷力的在線數據工作。各自爲戰的他們,正嘗試建立一種數字版互助和團結機制,爭取更好待遇。

勞動力
誰終結了西方工人的美好時代?

FT專欄作家加普:鄧小平帶領中國走上改革道路後,大量勞動力融入全球經濟,使歐美的低技能勞動者受到競爭,薪酬議價能力從此一蹶不振。

機器人
機器人能否造福窮人?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機器人將使人類有可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但這取決於如何分配利益。結果沒準是極少數人成了大贏家,而大多數人成了失敗者。

FT社評:英國不應濫用「零時工」

「零時工」合同按工作時長支付勞務費,本是爲了增加用工靈活性而設計,有時卻成了某些企業剝削工人的手段。這類合同不應禁止,但工人的權利應得到更大保護。

法國
「法國黑」,高級黑?

美國企業高階主管抨擊法國工人低效懶惰,一天只幹三小時,法國人說這是「反法情緒」。巴黎政治學院教授、前LSE院長霍華·戴維斯令人信服地指出:他這麼黑不對,法國經濟的優勢和劣勢都很突出。

中國
「世界工廠」凸現勞工問題

在中國華南地區,工人們的自殺與焦慮情緒正讓位於團結的行動。有工人說「(官方)工會並不代表我們,也從未(在談判中)露面。我們甚至不知道工會主席是誰。我們想選舉自己的工會,但要求遭到拒絕。」

中國
中國員工熱衷上法庭維權

自從中國政府出臺了針對職場剝削的法律以來,中國僱員已變得熱衷於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勞動事務律師稱,相關案件可能爲跨國公司帶來成百上千萬美元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