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

流沙中的孩子們

馬麗、李晉:對民工社區中的孩子來說,浮華的城市熟悉又陌生。他們彷彿站在流沙之中,拼命掙扎卻還是被淹沒了。

大約10年前,我們和一批年輕學者都不約而同地開始關注於中國社會的人口流動和城市貧困問題,並在上海和北京等地一起進入田野研究。2011年在夏威夷召開的亞洲研究年會中,我們還專門設置了一個專題論文組。

但是,我們自己一直很難滿足於學術範式內規定的討論路徑,因爲即便嚴肅的學術研究也很難反映出這個羣體真實的故事和複雜的人性。定量的數據已經把他們抽象成了數據點和符號,然而他們每一個人所經歷的都是如此的真實而不同。社會理論家布迪厄曾在《世界的苦難》一書中做了類似的批判:他認爲單純用「成本」和「收益」進行衡量的經濟思維,在分析如移民、社會分層和貧困等問題時,已經取了一種簡約化、刻板化呈現的傾向,而此類思維甚至是這些問題的根源之一。移民不僅僅應被歸於財政調節手段的結果,或有利於人力資本的投入的政策傾斜,而是涉及一些真實的生命故事。

儘管在現代化的今日,社會秩序已經緩解了很多人類曾經面對的苦難和不平等,但是同時卻也加深了一些新的不平等和苦難。這促使我們試圖用口述歷史的方式來紀念這個時代一些被忽略了的孩子們,因爲他們的生命值得記錄下來。

您已閱讀10%(463字),剩餘90%(40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