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改革開放40年

改革40年,中國社會亟需重聚共識

郭於華:改革最初十年,中國社會上下齊心,蒸蒸日上,但此後社會共識日趨破裂。改革下半程,需要在自由市場、憲政民主和公民社會上重聚共識。

【編者按】本文基於清華大學社會學系郭於華教授與FT中文網編輯王昉圍繞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做的訪談整理而成。郭教授基於對中國社會的長期研究,回顧了過去40年中國市民社會自由開放程度的變化,以及始終存在於國家、社會和市場之間的張力,並對此刻中國社會的性質試做判斷。在肯定40年取得的巨大成績之外,她分析了中國農民羣體生存困境以及公民社會發育不足背後的制度掣肘,並提出,中國轉型的下一步,是繼續朝著一個「正常」的憲政國家迴歸。以下是整理後的訪談實錄。

FT中文網:回顧改革開放40年,可否請您先基於中國社會的開放程度,劃分一個大致的時間脈絡?

郭於華:中國社會從1949年到1978年——也就是所謂的「前30年」裏,是在一種極權主義的統治之下,對此大家比較有共識了。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個階段,我覺得應該劃在1989年。從1979年到1989年,是中國社會從極權統治中解放出來、走向正常的10年。

您已閱讀5%(397字),剩餘95%(71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