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改革下一步:抑制公權保護私產

盛洪:中國社會曾飽嘗私有產權被消滅的惡果。40年前以復興私產作爲源動力的改革進程,近年卻因公權力對私產的日益侵奪而陷入停滯。

【編者按】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就產權理論和中國改革開放40年接受FT中文網編輯王昉專訪,回顧了私有產權從改革之初的被保護與鼓勵、到近年日益被公權力覬覦的過程。他認爲,公權力對私權的侵奪,已接近臨界點,一旦越過,可能導致經濟崩塌的後果,改革當務之急在於限制公權力。以下爲編輯後的訪談實錄。

FT中文網:在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時,產權理論經常被用來解釋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這一理論也被視作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引入的最重要的西方經濟理論。能否先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這一理論和中國改革是怎樣相遇的?

盛洪:產權理論是制度經濟學的一部分。制度經濟學的一個信念就是,制度是重要的,制度影響行爲,行爲影響效率。它堅信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濟的成長,主要是源於制度變遷。產權是一種基礎性的制度。產權理論相信,產權制度如果朝一個好的方向變化,一定會帶來效率的提高,長此以往帶來經濟的發展。科斯、諾斯、張五常等學者發展出的這個理論,改革開放初期逐漸介紹到中國。

您已閱讀6%(415字),剩餘94%(69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