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基礎不是「中國特色」

鄧聿文: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源於還給老百姓一些權利和自由,與強政府和舉國體制等「中國特色」沒有多大關係。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總的來說,這40年還是取得了很大進步,雖然問題也很多。但如何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和教訓,以利於中國下一個40年的發展,在官方和民間以及持不同立場和觀點的學者間,差異極大。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來比較活躍的、也是官方看重的學者李稻葵近日在一個論壇上說,要把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寫進美國教科書,遭到一些人的譏評。李稻葵的大意是,中國經濟升級遇到了經濟學瓶頸,現有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和理論不能解釋中國經濟,美國以這套理論要求中國,和中國打貿易戰。中國要想西方明白和理解中國,就應用經濟學總結改革開放40年經驗,並使它進入西方教科書。這是中國經濟學界的使命。

李稻葵此說並不新鮮,10年前,就有學者表達了類似意思,只是沒說要進西方教科書。固然,用中國的經驗去補充或者完善現有經濟學理論,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畢竟,中國改革開放有人認爲是世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但是,像李稻葵一樣,鼓吹中國經驗的一些人也是「別有用意」。他們的根本立足點是,中國改革開放不是學西方理論,後者對中國經驗是盲區,因此,中國學者應該總結改革開放經驗,重寫經濟學理論。李稻葵不隱瞞這點,他說,中國經驗表明我們以前對西方經濟學原理的認識是錯誤的,教科書要改,在基本原理上要講中國。教科書改了後,用它培養出來的學生進了白宮,就不會像今天這樣來跟中國談判打貿易戰。進一步,將改革開放經驗寫進西方教科書,是要對人類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

您已閱讀27%(623字),剩餘73%(17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