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改革開放40年

改革開放40年後,臺商下一步往哪走?

林瑞華:臺商在改革開放40年間,已在大陸經歷數波起伏,當前的中美貿易戰、匯率變化,以及大陸對國內科技產業的扶持,也讓臺商面臨更大的挑戰。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臺商在中國大陸經歷了數波起伏,曾經在1980年代締造了製造業出口的輝煌,在1990年代引領電子產業走向,而後也在服務業和文創產業發光發熱。然而,隨者大陸經濟起飛,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臺商在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壓力的同時,還得面對大陸本地企業急起直追,優勢逐漸喪失。今年2月大陸推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惠臺31條」),給予臺資企業以大陸企業同等待遇,臺商能否把握機遇,再創高峯,仍然取決於在關鍵技術上是否具競爭力。

總體來說,臺商在改革開放後到大陸發展至今,大致可區分爲四個階段:1980年代以傳統制造業爲主、1990年代爲高新產業西進高潮、2000年之後服務業快速擴展、2015年之後則是青年創業╱就業勃興。當前,每個階段的臺商正面臨了不同的困境。

1980年代傳統產業西進與當前困境

您已閱讀12%(362字),剩餘88%(26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