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關係

改革開放40年後,臺商下一步往哪走?

林瑞華:臺商在改革開放40年間,已在大陸經歷數波起伏,當前的中美貿易戰、匯率變化,以及大陸對國內科技產業的扶持,也讓臺商面臨更大的挑戰。

臺灣與美國建立更緊密國防合作

美國近期放寬軍事相關出口到臺灣的限制,鼓勵臺灣廠商加入美國國防供應鏈,並通過國會立法強化雙方軍事合作。

臺灣
臺灣「南向」困難重重

爲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臺灣正努力加深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但因缺少正式邦交關係,臺灣「新南向政策」面臨很多困難。

臺灣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與臺灣斷交

雖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難稱重量級角色,但其決定與臺灣斷交給後者造成了具有象徵意義的打擊。臺灣邦交國目前只剩21個。

蔡英文
兩岸關係,誰應先伸出橄欖枝?

汕頭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楊艾俐:兩岸關係不進則退,大陸政府應該首先伸出橄欖枝,尤其在這半年,在堅持絕不容許臺獨底線的同時,也應向蔡英文釋放若干善意。

臺灣
蔡英文的考驗

臺灣中央研究院吳介民:公民力量或促成民進黨重新執政,但該黨如何滿足期望升高的公民社會,並處理好兩岸關係和美臺關係,纔是蔡英文的真正考驗。

臺灣
臺灣晶片商的「開放」之爭

圍繞大陸投資島內半導體企業日益激烈的爭論,反映了臺灣所面臨的更大困境。臺灣與中國大陸仍陷於政治僵局,但臺30%的貿易卻要依賴大陸。

「張王會」與臺海關係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卜睿哲:張志軍與王鬱琦最近在北京的會談,反映了臺海兩岸關係的發展模式:雙方在短期內取得互信,同時擴大具有共同利益的合作領域。

什麼是對臺灣最好的「統戰」?

讀者王鵬:在大陸常見的一種困惑是,爲何大陸給臺商提供那麼多好處,臺灣人還是不領情?事實上,用金錢鋪墊的「統戰」政策,效果與與初衷只會南轅北轍。

一名大陸留學生看陸臺學生的「敵意」

讀者王鵬:如果說昔日同窗、後卻干戈沙場的兩岸黃埔老將們都能「相見一笑泯恩仇」,那麼既無歷史包袱、又崇尚多元的兩岸年輕人,爲何要水火不容?

臺灣
臺灣大企業支持馬英九連任總統

臺灣商界領袖擔憂,如果蔡英文和她領導的民進黨得勝,將破壞兩岸關係的穩定,進而擾亂商業。但馬英九獲得壓倒性的商界支持,也可能反而對他不利。

大陸對臺「採購式訪問」

近來中國企業代表團對臺灣採購式訪問.但投資者所期盼的,遠不止是額外的定單,而是臺灣取消限制規定,令臺企能夠真正從中獲益。

在金融危機中緩和的臺海關係

最近,中國政府放棄反對臺灣參加世衛組織大會的長期立場,中國移動提出收購遠傳電信12%股權,擱置10年之久的兩岸正式雙邊談判重新啓動。兩岸關係真的緩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