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

蔡英文的考驗

臺灣中央研究院吳介民:公民力量或促成民進黨重新執政,但該黨如何滿足期望升高的公民社會,並處理好兩岸關係和美臺關係,纔是蔡英文的真正考驗。

過去四年,兩岸之間的政治拔河,最大變因是臺灣年輕化的公民社會持續茁壯,已成爲兩岸關係中舉足輕重的行動者。

2012年伊始,剛舉辦完的總統大選,馬英九獲選連任。選前北京大規模動員臺商返臺投票,數十個企業集團負責人公開挺「九二共識」;選後親中媒體大亨讚揚「中國模式」,北京「以商業模式操作統戰」日益得心應手。臺灣作爲自主政治體的前景,顯得非常黯淡。然而,一年之內情勢急轉直下。公民團體迅速動員,藉着「反媒體巨獸壟斷」(旺中事件)、「營救鐘鼎邦」等行動,連續出擊逆轉大局。反媒體壟斷行動批判了財團資本掌控新聞通路與傾向中國政府的新聞操作;營救鐘鼎邦則是捍衛臺灣公民的信仰與人身自由不受中國政府侵犯。這兩個事件凸顯了中國因素侵蝕臺灣民主與自由的危機,也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籠罩在北京巨大身影下的臺灣政局,一邊是跨海峽政商的集結,一邊是新社會力的突起,兩股力量的歷史性對抗,拉扯著這個新興民主島嶼的航向。

公民抵抗運動使原先國共合作棋局下被邊緣化的民進黨加速重回牌桌。民進黨即將面對的又是什麼樣的兩岸局面?

您已閱讀12%(446字),剩餘88%(32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