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

臺灣
臺灣新「三黨演義」

葉勝舟:民衆黨面臨泡沫,國民黨走出低谷。藍白在立法院合力杯葛民進黨,民進黨以「雙簧」戰術反擊,賴清德「唱白臉」,柯建銘「唱黑臉」。

賴清德就職演說的「七個首次」

葉勝舟:賴就職演說的強硬「臺獨」主張沒有向大陸釋放善意;即使呼籲「重啓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學位生來臺就學」,也非善意,而是生意。

大陸最近的兩岸論述,民進黨能否接受?

林原:「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較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具有較大模糊性。這應能爲當前的國民黨所接受,包括本土派。

臺灣
臺灣新閣揆爲何是他?

林原:卓榮泰屬於民進黨中生代。民進黨已出現中生代全面接班的局面,這是「後蔡英文時代」民進黨的主要特徵之一。

在臺灣「言論自由日」談王志安事件

林原:結合「上下文」看,王志安的目的並不是嘲諷那位「全身不能動」者,但他用詞(以及動作)應更謹慎些,以避免爭議。

臺灣
民進黨長期執政?勝選僅靠基本盤?

林原:臺灣的政治格局還不夠穩定,仍處於演變過程中。就民進黨而言,應不會認爲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要爭取基本盤支持就能輕鬆擊敗挑戰。

臺灣
臺灣選後看「魔咒」與棄保

林原:再過四年,賴清德要爭取連任臺灣總統,獲勝的可能性不應低估。臺灣有「八年魔咒」之說,但沒有「十二年魔咒」。

臺灣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民進黨開啓長期執政進程

曹辛:既然民進黨長期執政已成爲不可避免的態勢,大陸需要認真對待這個臺灣本土政黨。同時中美之間可能已就臺灣達成默契。

臺灣大選中的各種「魔咒」

林原:臺灣大選目前呈現綠、藍、白三角戰局面,形勢對民進黨賴清德較爲有利,但變數仍未完全排除,賴清德並非穩贏。

臺灣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臺海局勢正出現新變化

曹辛:臺灣民進黨當局當下正處於相對有利情形,如何處理與大陸的關係,特別是大陸如何與臺灣互動,將成爲影響兩岸乃至中美關係的重大問題。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大陸有必要與民進黨建立正常黨際交往管道和平臺

曹辛:中國大陸應該改變對島內單一政黨交流的政策,把民進黨納入正常的黨際交流範圍,並建立日常管道和平臺。

臺灣
臺灣民主的新一頁——評臺灣2018年「九合一」選舉

張倫:臺灣民主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民進黨到了需做大的調整與更新的時期,國民黨也不可得意,要新生還需要過兩關。

臺灣
分析:民進黨在臺灣地方選舉潰敗

地方選舉挫敗,加上公投結果顯示臺灣保守勢力抬頭,如何修補裂痕,將成爲蔡英文面對2020年大選的嚴峻挑戰。

擔心大陸干預選舉 臺灣加強網路防禦

臺灣民進黨增加了網路防禦支出,以防大陸採用與俄羅斯影響美國大選類似的手段,對明年臺灣地方選舉造成影響。

臺灣
民進黨如何迎接第三個5•20?

臺灣作家廖信忠:蔡英文需要重新摸索出一套臺灣民衆同意、大陸能接受、美國能忍受的與大陸互動模式,在未來臺灣輪替成爲常態後,這可望成爲一種典範性常態。

民進黨
「貓媽」蔡英文

贏得臺灣總統選舉後,蔡英文在facebook上寫道,終於有時間陪她收養的兩隻貓玩了。蔡英文看起來不像是習近平的對手,但她的當選卻讓中國深感擔憂。

馬英九
臺灣世代變化對兩岸關係的挑戰

蔡英文高票當選突顯臺灣民衆身份認同的變化。中國要在周邊地區提高影響力,就需加強自己的「說服力」。吸引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年輕一代是一個關鍵任務。

臺灣
臺灣大選結果:民進黨「雙贏」

在剛剛結束的臺灣大選中,民進黨不僅贏得了總統選舉的勝利,還首次在立法院贏得明確多數席位。由於民進黨提倡臺灣人身份認同並同情臺獨,這一選舉結果將令北京方面感到不安。

臺灣
臺灣選舉:民進黨可能奠定「雙勝」局面

民調顯示蔡英文將贏得週六臺灣總統大選,同時民進黨也將有機會首次贏得多數立委議席。蔡英文承諾會與大陸維持現狀,同時爲兩岸關係帶來更多立法監督。

臺灣
蔡英文的考驗

臺灣中央研究院吳介民:公民力量或促成民進黨重新執政,但該黨如何滿足期望升高的公民社會,並處理好兩岸關係和美臺關係,纔是蔡英文的真正考驗。

臺灣
北京對臺政策應「去選舉化」

臺灣媒體人楊艾俐:此次臺灣選舉是內地觀察臺灣的新起點,臺灣的社會結構已改變,中間選民更爲務實,大陸對臺政策應避免跟著藍綠兩陣營選情起舞,扭曲政策思維。

臺灣地方選舉改變了什麼?

FT亞洲版主編皮林:臺灣「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的慘敗令政治地圖變色。但公平地說,多數臺灣地方選民可能會優先考慮本地經濟問題,而非地緣政治因素。北京會避免對此次臺灣選舉反應過度,民進黨也未必會在2016年總統選舉中複製勝利。

東方美人與紅露酒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周奕成34歲進入總統府爲陳水扁撰文寫稿。像傳統文人、藝術家一樣,政治代表著浪漫、青春與反抗、一種審美需求,他因緣際會捲入其中。